白癜风早期症状图解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21.html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多民族艺术交融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ZD27)阶段性成果。
本文刊发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年第1期
朱浒
副教授
PROFILE
朱浒,江苏徐州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出站博士后,上海市曙光学者,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导师、副教授,《中国美术研究》(CSSCI集刊)杂志编辑部主任,主要从事汉画艺术、美术考古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担任“中印佛教石窟源流研究”与“汉族吸收少数民族艺术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两项国家社基金重大招标子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秦汉神仙信仰与近年考古图像的图文关系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东汉佛教入华的图像学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魏晋南北朝胡人图像研究”、江苏省教育厅哲社基金“汉画像胡人图像研究”等,两次赴斯里兰卡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波隆纳鲁瓦佛教遗址保护”项目。出版《汉画像胡人图像研究》《东汉佛教入华的图像学研究》《石上风华——徐州新见汉代画像石拓片选》等著作多部,在《ChineseStudyInHistory》(AHCI)《文艺研究》《民族艺术》《故宫博物院院刊》《文献》《读书》《东南文化》《装饰》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成果获上海市哲社 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多篇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网、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智库成果获上海市领导批示。人物专访刊登于《东方早报》年1月20日。
#
摘要
鱼龙曼衍”是汉代百戏中的重要剧目。前人认为其图像有沂南汉墓中的“乐舞百戏”画像石、徐州铜山洪楼汉代祠堂顶部两块画像石与安丘董家庄汉墓中的“乐舞百戏”画像石四例。通过对汉唐之间“鱼龙曼衍”有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这一百戏的主角是“舍利”“比目鱼”和“黄龙”。沂南汉墓、安丘董家庄汉墓中百戏图的主角并非“比目鱼”,“龙”实为“辟邪”之误,均不符合文献记载,不能将其定为“鱼龙曼衍”。徐州铜山洪楼汉代祠堂顶部画像石的主题是天神出行,也非“鱼龙曼衍”。通过对三处有“舍利”榜题的图像分析,我们确定了舍利图像的特征。济宁市两城山汉画像石中,有一例刻画了两位人物观看“舍利”表演的场景,其身下亦有“黄龙”及其他百戏人物,可认为是“鱼龙曼衍”图像的标准器。
#
关键词
汉代、百戏、鱼龙曼衍、舍利、比目鱼、黄龙
汉代史书中记载了一种奇特的“鱼龙幻化”的艺术,在文献中留存一组与之有关的词汇,如“鱼龙曼衍”“漫衍鱼龙”等,另《隋书》亦有“鱼龙烂漫”的说法。长期以来,这种艺术形式引来百戏杂技研究者、舞蹈史研究者、戏剧戏曲史研究者的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