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得 http://nb.ifeng.com/a/20190621/7557738_0.shtml
年,我在《飞扬军事》网站发表了三篇有关高地作战的研究文章,正式开始了对高地作战的研究。五六年来,几经波折,几次中断,又几次重启。这一次重启,是第四个波次了。
我一个已经退休十年的老兵,为什么对高地作战这么耿耿于怀呢?
一个参战老兵由来已久的渴望中有诸多感激和担忧
年7月,在我们部队预先得知要去老山轮战的消息的时候,正是六十七军反思“6.11”作战、准备“9.8”作战的时候。
急切了解战场情况的我们,当时就听到高地作战失利的一些传说。当时,既为前线的部队着急,也为即将开赴战场的我们担忧。
年9月1日,我们师正式接到老山轮战的预先号令。随后,我们不断的听到六十七军“9.8”作战的好消息和诸多经验。
年底,在我们到达战场进行临战准备的时候,老山战场不仅延长了临战训练的时间,而且在接防的组织、战法、训法许多方面有所改进。尤其是反复多次的阵地见习,使我们从理论与实践各个方面了解了真实的战场,较好的消除了对实战的盲目感。
年4月,我们部队接替六十七军阵地的时候,越军也在高地以及其它多个方向实施偷袭我们,企图在我接防之际夺占我前沿一些孤立突出的阵地与哨位,但是,他们一个哨位都没有夺下。
我们后续轮战部队初战能力的提高,要感谢六十七军给我们总结的诸多经验。而这些经验大多来自高地作战。
在后来的长期防御作战尤其是出击拔点作战中,我们都借鉴了六十七军“9.8”作战的许多经验,如精兵袭击、多用炮少用兵、预先火力准备、“八级同台”沙盘推演以及力争全胜、小代价大战果等等。
那个时候,为了我们的轮战指挥,很想全面了解高地作战的情况。尤其是对一些传说有疑问的情况下,想尽量多的了解六十七军曾经的失利、胜利及其经验教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当时很难全面了解。
我在负21阵地看出击拔点地形时默默注视高地
年,在我即将退休的时候,开始系统地回忆研究老山作战。
一开始,我主要回忆研究我们师在老山作战中的情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感到,研究老山作战,怎么也绕不过高地作战。因为,高地作战是老山轮战的缩影,老山轮战中许多新的思想都来自高地作战的经验教训。
洞朗事件的时候,我的许多老部下在一线,我对他们很是担心,他们也问过我一些临战准备的事情。我当时以《从老山看怎么样打印度》为题,急急地写了15篇文章,其中大部分参考了高地作战的经验,如“高地的惨败告诫我们切不可仓促上阵!”、“要正确对待条令教材与实战的差距”、“步兵集群冲锋或已止于老山”、“打仗主要靠协同”等,还有一些是针对网上对高地作战的曲解的,如“聊聊政治外交仗的那些是是非非”、“聊聊越级指挥的功过与是非”等。其中有的文章被西部战区内部转发。
年1月,因为一些争论,我暂停了高地作战的研究。可是半年以后,中印边境又起事端,这一次,我的老部队也上去了。前方的呼唤与担忧,促使我又重启了对高地的研究。我也把许多文章发给了一线的战友,希望能够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初战受挫的反思中有对平时脱离实战的警示和疫苗
六十七军在高地重振军威的经验,来自对初战受挫的反思。这个反思,对于全军长期和平条件下训练脱离实战的问题,既是一个警示,也是一支有效的疫苗。
挫折与失败更能催人醒悟
失败是成功之母!
吃一堑长一智!
任何一支军队,都难以避免一时的挫折与失败。重要的是,能不能尽快的在失败的屈辱中总结出原因与新的战法。
研究败仗的教训,往往比研究胜仗的经验收获更大!
挫折和失败本来是悲哀的事情,但是,挫折和失败往往比胜利更能促使人们去研究。美国人在朝鲜败给装备很差的中国以后,在屈辱与迷惑中反思了十年,发现了有限战争的新理论,而胜利的我们,在三十年以后才接受了有限战争即局部战争的理论。
六十七军在高地重振军威的经验教训,就是来自对初战受挫的反思。年6月,高地初期作战的挫折,使六十七军蒙受了极大的屈辱。可喜的是,面对丢失阵地和人员的怨声载道,面对军内外与国内外的种种压力,六十七军静下心来进行了将近三个月的反思和各种准备,有效的提升了部队的实战能力,从而在血与泪的煎熬中走出了初战不适应的困境。
时任六十七军作训处长冯育军在年8月10日的日记中记到:“为了下步出击作战,我们又一次研究了“6.11”作战的教训。从作战的组织指挥、敌情判断、具体打法、通信联络、协同动作、任务区分、勘察地形等方面提出了31个问题,以便在下步出击作战中加以吸取。”
冯育军《我的战地日记》剪辑
“9.8”作战胜利以后,六十七军在总结胜利的经验的同时,仍然重视对教训的总结。在六十七军年11月8日的《老山地区雨季作战基本总结》中写到:“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认真地检查和认识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各级指挥员,还是担负不同任务的部队,对于在这样特定条件下的作战,在缺乏实战经验的情况下,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熟悉和提高的过程。实事求是地深刻研究和认识出现的问题,并且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训,同总结成功的经验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六十七军《老山地区雨季作战基本总结》剪辑
六十七军那些饱含血泪的教训与告诫,远比那些成功的经验珍贵。
高地的初战受挫,对于全军长期和平条件下训练脱离实战的问题,是一个难得的警示。
我在“论六十七军年‘9.8’作战的历史意义”中说过,高地作战初期失利的重要原因是初战不适应。而初战不适应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一支三十年没有打过仗的部队、一群从来没有打过仗的官兵,刚刚走上战场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盲目、恐惧、不适应。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不打仗,部队训练有脱离实战的问题,有的甚至很严重。
通过五六年时间的研究,我先是找到了高地初战失利的直接的、具体的战术原因。而当我进一步剖析那些直接导致失败的具体的战术失误以后,我又发现,高地作战中的战术问题和指挥问题,大多可以在我们平时战术训练中找到因果关系。从而,使我看到了部队平时训练与实战的差距及其危害。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实战化训练问题。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六十七军初战不适应的问题,以及平时训练与实战有差距的问题,在全军有普遍性。
回顾老山轮战全过程,各个部队都有初战不适应的问题,各个部队也都认识到平时训练与实战的差距,只是别的部队在接防中没有遇到越军在高地那样图谋已久的袭击与扩大宣传。
在整个老山作战中,我军暂时丢失前沿阵地的事情不仅仅是高地。在高地丢失阵地之前,我军先后有过8次丢失阵地的情况(包括警戒阵地、表面阵地和部分哨位),其中,十四军在年“6.11”作战中2次、“7.12”作战中4次,一军在年“1.15”作战中有2次。但是,六十七军在年的“5.31”作战中丢失高地的情况,与前边8次丢失阵地的情况相比,面对的威胁更大,反击的难度更大。一是我军各部队的战场适应程度不一样。六十七军丢失高地是在接防中,而十四军和一军丢失阵地与反击都是在过了初战关以后。二是越军的企图和重视程度不一样。前边8次丢失阵地的时候,越军的进攻企图是夺占我纵深要点,不太在意前沿小点,所以不但没有过多纠缠,更没有进行扩大宣传。而高地的情况就不一样了,那是越军蓄谋已久的小打大宣传。所以,高地丢失的可能性更大,反击的难度更大,影响也更大。
另外,据了解,在老山作战中,各个部队在初期作战中,都有过打乱仗的情况。
综上所述,我想说的是:
——参加老山作战的部队都有初战不适应的问题,也都有平时训练与实战脱节的问题;
——参加老山作战的部队,都是各个战区挑选的好部队。
——高地初战失利的问题,反映了全军的平时训练,都有与实战脱节的问题。
当年在战场上,六十七军通过反思高地作战的教训,有效的提升了部队的实战能力,取得了“9.8”作战的胜利,重振了国威军威。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如果能够像六十七军当年在战场上那样,深入研究高地作战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清醒的认识平时训练中脱离实战的问题,对于我们强化实战化训练,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反思初战受挫中得来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实战化建设的疫苗
六十七军高地作战的经验,既有对“6.11”作战教训的反思,也有在“9.8”作战和后来诸多攻防作战中的不断完善,还经过后续轮战部队作战实践的反复验证。
因而,六十七军当年重振高地的经验教训,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对于我们防治平时训练脱离实战的问题,以及在未来边境作战中防止初战吃亏,都具有疫苗一样的作用。
通览六十七军的轮战资料以后,我深深的感到,六十七军是一个善于研究总结的部队,作战问题的研究贯穿一年轮战全过程。
六十七军在轮战中边打边研究的具体情况内容很多,我将在《考证篇》中专门的作具体的介绍。这里简要的说:
在“6.11”作战以后,围绕“9.8”作战的准备,六十七军从上到下对越军、对战场、对“6.11”作战的教训、对出击拔点作战的战法进行了全面的、反复的、充分的研究。
在“9.8”作战以后,围绕其它的出击作战,进一步研究了出击作战的战法和训法。
在轮战后期,六十七军对轮战的组织指导也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总结,如如何争取战场主动权、重点炮击、火力拔点等。
当年在战场上,云南前指对这一点多次肯定。据冯育军处长的日记记载,年8月7日,廖副司令员在六十七军说:“通过“6.11”反击战斗,取得了许多经验教训,为我们今后的作战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冯育军《我的战地日记》剪辑
冯育军处长在年12月15日的日记中也记到:……对出击作战总结问题,廖副司令员讲:“你们总结的八条经验,非常实在可行,因为这些经验是我们济南部队在老山战场上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非常宝贵的。”
冯育军《我的战地日记》剪辑
我在前边说过,“9.8”作战与“6.11”作战,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不同结果的交战。如果想在“9.8”作战中寻找一点不同的条件,那就是,六十七军已经弥补了初战不适应的短板而不同于原来的六十七军了。而六十七军之所以能够走出初战不适应的低谷而重振军威,并不是兵力的增加(“9.8”作战中投入的兵力反而大量的减少了),也不是装备的改变,而是对初战受挫的反思与由之而来的战法的改变。
六十七军当年在战场上的研究和改进,不仅赢得了“9.8”作战的胜利,也为后续轮战部队初战适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部队是接替六十七军轮战的,在我们刚刚接防的那几天,也遇到越军顽强的攻击,但是,我们不仅没有丢失阵地,而且伤亡很小。这说明,我们部队的初战适应能力与六十七军相比有明显提高。但是,我们很明白,我们初战能力的提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接防组织和战法、训法等各个方面吸取了六十七军的经验教训。同时,我们后续轮战部队初战能力的提高,也验证了六十七军重振军威的经验确实具有先进性和普遍性。比如充分准备、阵地见习,比如精兵袭击、多用炮少用兵、小代价大战果、力争全胜,比如重视战场管理,比如“八级同台沙盘作业”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从六十七军的经验教训中学来的,同时,也在我们的轮战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与升华。
网上的传说与议论中有必须矫正的“真相”和“前车之鉴”!
我对高地的耿耿于怀,还因为,我对网上的许多传说和议论有不同的看法。
我对许多所谓的“前车之鉴”持反对意见。
在我还没有研究高地作战的时候,仅凭在老山的经历和一般的军事常识,就对有关高地作战的一些议论持反对和怀疑态度,如不该为一个弹丸之地流血牺牲、不该为国家政治外交打“面子仗”,如上级不该“干预”下级的作战指挥,如丢失阵地不该立即反击等等。因为,这些观点不符合老山作战的实际情况,也就是不符合现代边境局部作战的新特点。
我很担心:如果真的把那些错误的“前车之鉴”传给未来边境作战的指战员,后果不堪设想!
三十年后的今天,对高地作战怎么评价,也可以说不是多么大的事。但是,如果因为不真实的“真相”和错误的评价而得出错误的“前车之鉴”,进而影响今天以及明天的边境局部作战指导,那可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我想批驳这些错误的“前车之鉴”,却又缺乏对高地作战情况的具体了解。
所以,我尽力的搜集高地作战的资料,想更多的了解真相。
随着真实资料的增多,尤其是反复阅读了时任六十七军作训处长冯育军的《我的战地日记》以后,我发现,网上许多以讹传讹的所谓“真相”并非真相。如总部并不是一味催促、粟戎生并没有代替师的指挥,如高地两个哨位得而复失并不是因为守不住而是偷偷放弃。尤其是,我不仅了解到“6.11”作战失利的一些真相,更重要的是,我了解到“9.8”作战之所以能够大胜的许多经验性的战法。
在这里尤其要说的是,大力地研究和宣扬“9.8”作战的经验,才能平息网上的抹黑。
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真相就是扫帚!真相不出,何以扫流言蜚语!
胜利与失败的鲜明对比中有必然的经验和教训
三十多年前,中越两军在高地的两次殊死搏斗,是一个胜败对比非常鲜明的典型战例。
“9.8”作战与“6.11”作战,同是两个原来的对手,在同样的作战环境下,竭尽全力地进行的同样的反击与防守的战斗,结果却截然不同。
同样的作战地点:
“6.11”作战和“9.8”作战,作战地点没有变化,都在高地1、2号哨位及其周围。
同样的作战对手:
“6.11”作战和“9.8”作战,作战对手没有变化,不仅中国军队对越南军队的大格局没有变化,而且,具体交战的战术单位也没有变化,中国军队还是一九九师,越军还是那个九八二团。
冯育军处长在年9月15日的日记里记到:“据悉敌人正在为换班而准备”。
冯育军处长在次日的日记里记到:“敌人对高地这个地方换班举棋不定。团急于下去,而团不愿上去”。
冯育军处长《我的战地日记》剪辑
一九九师在袭击分队的兵力使用上虽然有一点小的变化,但是,一方面仍然是一九九师自己的分队,一方面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6.11”作战中,攻击分队使用的是五九五团的两个步兵连和五九七团的一个步兵连;在“9.8”作战中,一九九师攻击分队使用的是师侦察连一个排。
但是,我认为,这一点小变化并不是“9.8”作战胜利的主要因素。
一是“9.8”作战胜利主要的是后续防御作战。不论“9.8”作战还是“6.11”作战,难的不是进攻而是夺下两个哨位以后的防御。
二是胜败主要取决于师团层次的指挥、协同与保障。不是说分队的战斗作用无所谓,而是说,不论在准备阶段还是在作战各个阶段,师团层次的作用更加重要。
三是有三个月的强化训练时间,步兵分队也能完成好袭击任务。一般意义上说,袭击作战使用侦察分队比使用步兵分队好,尤其是临机性任务,但是,根据我后来在老山参加出击拔点训练的情况看,有那样三个月时间的高强度针对性训练,在一个步兵团里挑选 十个 的步兵,完全可以达到那样的水平。老山轮战中大量的出击作战也证明了这一点。
同样的武器装备:
“6.11”作战和“9.8”作战,敌我双方的武器装备没有变化。
不排除少量的武器装备调整,但是,敌我双方都没有临机换装,仍然是原来的装备水平。
同样的作战目标:
“6.11”作战和“9.8”作战,敌我双方的作战目标没有变化,同样都是围绕高地1、2号哨位的争夺与坚守。
同样的作战形式:
“6.11”作战和“9.8”作战,敌我双方的作战形式没有变化,我们仍然是先进攻再防御,越军仍然是坚守与反复争夺。
截然不同的战果:
在“6.11”作战中,一九九师投入三四个连队的兵力,多少次冒死冲击,多少次得而复失,多少人流血牺牲,却终于“未能奏效”,而且,仗打的很惨、很窝囊。
在“9.8”作战中,作战的条件与“6.11”作战没有变化,战果却截然不同。一个截然不同是,一九九师在进攻阶段,仅仅投入17人,仅仅用了16分钟就夺下阵地,且无一牺牲;另一个截然不同是,在防御阶段,不服气的越军连续进行了四十多天的反扑,却怎么打也夺不下来。一次都夺不下来。从此,高地成为不可突破的防线!从此,越军无可奈何的放弃了“收复失地”的企图。从此,越军被彻底打服气了!
战争的胜负,不排除偶然因素。但是,在起初的“5.31”作战至“6.11”作战中,中国军队一连十多天怎么打都打不赢,绝不是偶然的!同样,“9.8”作战以后,越军一连四十多天怎么打也打不赢,也肯定有许多必然性因素!
在鲜明对比中,必然蕴藏着失败与胜利的必然!
失败的必然因素到底有哪些?
胜利的必然因素到底有哪些?
对于年轻指挥员来说,对比研究同样条件下导致截然不同战果的必然性因素,胜读十年书。
高地作战,是一个战争史上少有的对比鲜明的典型战例!
高地作战,也是一个没有充分挖掘的富矿!
被遗忘与漠视的辉煌里藴藏着边境局部战争新的特点和经验
老山作战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她正在慢慢的走出人们的记忆。
况且,长期以来,许多人一直认为,老山作战手段落后,对未来作战没有参考价值。
对老山作战的漠视,也是遗忘老山作战的一个原因。
其实,他们不懂!
一是不懂局部战争。虽然他们整体在宣讲局部战争。
二是他们不懂老山作战。他们一边在宣讲局部战争的新特点,一边仍然用全面战争的尺子去量老山作战。比如作战手段落后的议论,那是他们不知道,那正是局部战争的新特点,即政治外交需要对军事手段的限制。
我军在建国后经历过多次局部战争条件下的作战,但从对未来边境局部作战的参考方面看,老山作战是价值 的。而高地作战,是老山作战的缩影,老山作战的经验大部分来自高地作战。所以,六十七军在高地重振军威的经验教训,对我军未来边境局部作战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首次运用局部战争理论指导的边境局部作战
局部战争的理论产生于抗美援朝。
就是说,抗美援朝就是局部战争。
就是说,抗美援朝的时候就有了局部战争的一些特点和与之适应的作战思想。
但是,我们和我们的敌人,是在没有局部战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盲目的打了一场局部战争。
年7月,军事科学院出版发行《抗美援朝战史》的时候,全军部队对局部战争的理论已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学习和研究,但是,该书却仍然是从全面战争的角度去研究抗美援朝的,甚至找不到“局部战争”这个术语。
我们当时在朝鲜之所以能够打赢,是因为,我们的战役战略指挥员,虽然没有认识局部战争的理论,甚至也不知道局部战争的名词,但是,他们有实事求是的指导战争的思想和习惯,他们的作战指导比美军更适应战场新特点。
老山作战开始的时候,正是我军开始接受美国人发现的局部战争理论的时候,也是我军开始系统研究局部战争理论的时候。尤其是年以后,作战部队指挥员越来越多的了解、认识了局部战争的理论。
我就是在坪寨师指挥所的木板房里看《军事学术》杂志的时候,惊奇的发现了局部战争的文章,进一步学习研究,才知道,在老山作战中,之所以有许多想不通的原则,是因为这是局部战争的新特点。
那一年,我在坪寨师指挥所的木板房宿舍
六十七军在高地作战中的许多经验教训,都与局部战争的新特点有关。如要不要为政治外交打“面子仗”、要不要为争夺弹丸之地流血牺牲等。
在高地作战中,六十七军从初战受挫到重振军威的过程,也是逐步认识与适应局部战争的新特点、新原则、新思想的过程。
我军未来的边境局部作战,都具有局部战争的新特点,所以,我们应当认真的总结借鉴六十七军在高地重振军威的经验。
离我们最近的边境局部作战
与建国后的其它局部作战相比,老山作战在时间上距离我们最近。
战争是一个变色龙。没有完全一样的战争。但是,战争的发展变化是部分的。上一次战争中,总有下一次战争可以参考的东西。而时间距离较近的战争,武器装备和军事理论的共同点更多,其参考意义会比较大。
高地作战即老山作战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我军的武器装备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近些年的军改,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但是,我们军队的体制和基本作战理论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我国周边地区多为山地甚至高原,在未来边境作战中,山地步兵作战、常规作战仍然是主要作战形式。
时间最长的边境局部作战
研究借鉴战争的历史经验,必须寻找成熟的、必然性的战争指导规律。
一般说来,作战持续时间越长,遇到的情况愈是复杂、全面,作战的形式愈多,交战的回合愈多,失败与胜利的量愈多,而作战方案与作战理论的研究愈是深入。尤其是一些新的战法,可以反复多次的试验、论证、改进,则作战的经验愈趋成熟。而且,战争的必然性规律反映的更多,偶然性的东西相对减少。
老山作战从年4月开始至年结束,持续五年时间,是建国后的所有局部作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其中,高地作战,从年“5.31”作战丢失阵地到年2月收缩阵地时放弃,也持续了近三年时间。
老山作战,由于持续时间长,是一个全过程的作战行动,为我们试验总结了从营区平转战、长途输送、临战训练、接防、长期对峙防御、进攻与阵前出击、交防、战评、回撤等各个阶段的组织指挥方法。
老山作战是一个多形式作战行动,为我们试验总结了在边境局部作战条件下进攻、防御以及单独的出击拔点、炮击作战的新特点、新原则、新战法,如军事斗争服从服务于政治外交斗争、慎重初战、力争全胜与寸土必争、小代价大战果、重点炮击、精兵袭击以及战场建设、战场管理等等。
在未来边境作战中,不论作战手段有多么大的发展变化,老山作战中探索总结的那些基本原则与新战法仍然是有用的。
高地作战,是老山轮战的缩影,老山作战的经验大部分与高地作战有关。所以,深入研究六十七军在高地重振军威的经验教训与启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