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考点01文学常识、传统文化常识
文学常识及传统文化常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作家的生活年代、朝代(外国作家的国别);
(2)重要作家的作品及出处;
(3)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与性格;
(4)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包括诗文内容、写作手法等。
(5)饮食器用、音乐文娱、天文历法、地理交通、科举职官、礼仪宗法、名号称谓等
备考要领:
(1)归类串记常见的文学常识及传统文化常识,加以掌握巩固;
(2)运用联想记忆触类旁通进行识记;
(3)多做历年中考真题训练,分析其中重点考点,进行着重记忆。
(·山东济南·中考真题)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青鸟”是传说中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B.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到谦辞和敬辞,“令堂”是谦辞,“高见”是敬辞。
C.“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在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D.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断人初静”中的“漏断”指深夜。
B
“令堂”指对别人母亲的尊称。是敬辞,不是谦辞。故选B。我心目中的正阳门是红色的。红色既是正阳门城门的颜色,也是北平和平解放人们迎来新希望的象征。
(·辽宁抚顺·中考真题)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答谢中书书》是书信体散文,作者陶弘景,字同叔,自号华阳隐居,是南朝人。
B.《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小令,作者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文学家。
C.《雁门太守行》是古体诗,诗歌的题目是乐府曲名,作者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
D.《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的民歌,《蒹葭》属于“风”。
A
A.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晏殊,字同叔。A项表述错误,故选A。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在言谈中注重谦敬之分,如谦辞有“高龄”“拙见”等,敬辞有“令爱”“赐教”等。
B.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C.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通常每首八句四联,每一首的颈联和尾联必须是对仗句。
D.契诃夫的《变色龙》和吴承恩的《范进中举》,都揭露了生活中的荒谬与丑陋,显示了讽刺的力量。
B
A.“高龄”是敬辞;
C.律诗中的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所以“每一首的颈联和尾联必须是对仗句”的说法是错误的;
D.《范进中举》的作者是吴敬梓,不是吴承恩;
故选B。
(·辽宁朝阳·中考真题)下列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湖心亭看雪》——张岱——明末清初——《陶庵梦忆》
B.《行路难》——李白——唐代——青莲居士
C.《桃花源记》——柳宗元——唐代——“唐宋八大家”之一
D.《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东坡居士
C
C.《桃花源记》是晋代陶渊明的作品,应该把《桃花源记》改为《小石潭记》。故选C。
(·黑龙江绥化特·中考真题)下列各句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十五从军征》以白描手法勾勒了一个应征多年老兵的回乡见闻。
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辛弃疾著名的怀古咏志之词。全词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相互呼应。
C.元代文学家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小令,其中“山坡羊”是词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D.秋瑾的《满江红》这首词是年中秋时节作者寓居北京时所作。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下片转为抒情,格调高昂激越。
C
C.“山坡羊”是曲牌名,不是词牌名;故选C。
常考点02名著阅读
1.结合内容把握名著人物形象。
(1)注意故事情节,结合人物的主要事迹、时代背景、个性化语言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2)注意人物性格复杂性、多重性,结合情节或选段,多角度分析,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2.结合线索思路概括名著故事情节。
(1)理清故事线索,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
(2)明确经过思路,重点放在对经过的介绍上。
(3)做到故事完整,重点突出,细节不失真。
3.遵从名著原文内核,感悟评析名著要有独特见解,语言简洁凝练。
(·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完成以下内容。
匡超人想,别的都不打紧,忙进房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从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把两只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又飞跑进来,一把拉了嫂子,指与他门外走。又把母亲扶了,背在身上。才得出门,那时火已到门口,几乎没有出路,匡超人道:“好了!父母都救出来了!”
娘子再三再四不肯下乡,他终日来逼,逼的急了,哭喊吵闹了几次。他不管娘子肯与不肯,竟托书店里人把房子转了,拿了银子回来,娘子到底不肯去,他请了丈人、丈母来劝。丈母也不肯。那丈人郑老爹见女婿就要做官,责备女儿不知好歹,着实教训了一顿。女儿拗不过,方才允了。
匡超人道:“潘三哥是个豪杰,他不曾遇事时,会着我们,到酒店里坐坐,鸭子是一定两只,还有许多羊肉、猪肉、鸡、鱼,像这店里钱数一卖的菜,他都是不吃的。可惜而今受了累。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
1.结合选文概括匡超人的变化。
2.结合原著内容,概述与乙段故事相关联的前后事件。
3.鲁迅评价吴敬梓写人能“摄魂勾魄”,结合丙段,谈谈作者的写人之妙。
4.试分析匡超人变化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根源。
1.匡超人由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善良的人,变成对妻子冷漠蛮横对朋友虚伪圆滑的市侩小人。2.前:匡超人跟着潘三假造文书,代人应考,潘三下狱后,匡超人怕受牵连,要去老师家避祸。后:妻子下乡后,他隐瞒自己已婚娶的事实,娶了老师的外甥女。3.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匡超人所说的话先借潘三的出手豪爽,当面讽刺景兰江、蒋行房二人不够大方,再表明自己的身份不同以往,要依照朝廷赏罚,拒绝与潘三见面。充分体现了匡超人的虚伪无情,忘恩负义。4.作者所处时代的士林阶层攀龙附凤、追名逐利、嫌贫爱富的风气对青年士子精神生命的毁灭,以及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文段选自《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1.文讲匡超人在火灾中奋力救父母,看出他是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善良的人。文中写匡超人做官后,变成对妻子冷漠蛮横对朋友虚伪圆滑的市侩小人。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乙段讲了匡超人逼娘子下乡。这段故事前:匡超人跟着潘三假造文书,代人应考,潘三下狱后,匡超人怕受牵连,要去老师家避祸。后:妻子下乡后,他隐瞒自己已婚娶的事实,娶了老师的外甥女。3.本题考查对名著中运用的文学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丙段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匡超人所说的话先借潘三的出手豪爽,当面讽刺景兰江、蒋行房二人不够大方,再表明自己的身份不同以往,要依照朝廷赏罚,拒绝与潘三见面。充分体现了匡超人的虚伪无情,忘恩负义。4.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士林阶层攀龙附凤、追名逐利、嫌贫爱富的风气对青年士子精神生命的毁灭,以及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浙江金华·中考真题)在阅读文学名著《简·爱》的基础上,研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小题。
(文本一)
今天上午和下午,我在那间四壁空空,简陋不堪的教室里度过的几个小时,我感到非常快乐、安定和满足吗?我不能欺骗自己,我必须回答;没有。我感到有几分凄凉。我觉得——对,我是个白痴——我觉得自己的身份降低了。我怀疑我跨出的这一步,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是上升,而是下降,而对周围所见所闻的一切无知、贫穷和粗俗,兼职有点儿灰心丧气。
同时,也让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哪一个好?向诱惑屈服,任激情支配,不做痛若的努力——不做挣扎——乖乖地落进温柔的罗网。在覆盖着罗网的鲜花丛中入睡,在南国的温馨中醒来。置身于欢乐别墅的奢华享受之中。可是,我这是想到哪儿去了?我在说些什么呀?尤其是,我这是什么感情啊?我问的是哪一个好,是在马赛一个傻瓜的天堂里当个奴隶——眼下因为虚妄的幸福兴奋得发狂,过后因悔恨和羞惭痛哭流涕到窒息好呢,还是在这有益身心的英格兰中部一个微风轻拂的小山坳里,当一名自由而正直的乡村女教师好?
我尽自己的全力积极忠实地继续做着乡村教师的工作。开始时,工作确实困难重重。我尽了最大努力,但还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对我的那些学生和她们的性情有所了解。她们全都没有受过教育,官能十分迟钝,在我看来,简直笨得不可救药。而且,乍一看去,个个都笨头笨脑的。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就像受过教育的人一样,她们之间也是有差别的。等到我开始了解她们,她们也了解我之后,这种差别就很快地扩大了。一旦她们对我的语言、规矩和方式方法不再感到惊异,我便发现,这些一脸蠢相,张口结舌的乡下人中,有几个人开了窍,成了相当机灵的女孩。有许多人还都亲切可爱。
我还发现,她们中间有不少人生性懂礼貌,自尊自爱,而且能力出众,不但赢得了我的好感,也赢得了我的称赞。这些女孩很快就乐于做好功课,保持个人整洁,懂得按时上课,养成了文静和遵守纪律的习惯。在有些方面,她们的进步之快简直是惊人的,从中我感到一种真正的,令人欣慰的骄傲。另外,对几个表现最好的姑娘,我还产生了喜欢的情感,她们也都喜欢我。我的学生中还有一些农民的女儿,几乎已经长大成人了。她们能够阅读、书写和做缝纫活,我就教她们语法、地理、历史的基本知识和比较精细的针线活。
我觉得自己已经成了这一带乡亲们所喜爱的人。不管我什么时候出门去,会听到四处传来的热情问候,看到友好相迎的笑脸。生活在大家的关怀之中,尽管关怀我的只是些普通的劳苦人民,也使我感到像“坐在宁静而可爱的阳光下”,恬静的心情在阳光照耀下发芽、开花。在这段时间的生活里,我的心中常常洋溢着的感激之情,远远多于沮丧消沉。然而,读者啊,让我把一切都告诉你吧,在这平静而有益的生活中——真诚地尽力教导学生中度过一天,在画画或者读书中独自满意地度过傍晚——之后我常常会在夜里陷入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梦境。这些梦有着千奇百怪的经历,提心吊胆的冒险,浪漫奇特的机遇。我总是一再地在某个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遇见罗切斯特先生,而且感到自己投入了他的怀抱,听见了他的声音,遇上了他的用光,摸到了他的手和脸,爱他,也为他所爱——一心想在他身边过一辈子的希望,又像当初那样热情有力地重新出现。然后我醒了过来,想起自己身在何处,境况如何。我在没有床幔的床上坐起,浑身发颤痉挛。那沉沉黑夜目睹了绝望的战栗,听到了激情的迸发。然而第二天早上九点,我又会准时打开校门,平心静气地准备一天例行的工作。
(节选自《简·爱》第31章、第32章,人民教育出版社,宋北霖)
(文本二)
精神上的独立自由扫除了简·爱此前作为家庭教师在经济上依附于他人所带来的屈辱感,但正如圣约翰所说,这是一份“贫穷、卑微的工作”。简·爱在接受这一职位后不得不承认,简略粗劣的生活条件与缺乏教养的粗鲁学生无法使自己感到安定与满足,她感到“降低了身份”。简·爱不否认物质的重要作用,她一向认为精神上的平等不能超越物质上的不平等,达到人格的自由和平等。乡村教师的社会身份使简·爱陷入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矛盾造成的困境,她开始认真思考在依附于人的衣食无忧与自由自在的贫穷落魄之间该作何种选择。
(节选自《名作欣赏》年第4期)
整书回顾
1.联系《简·爱》全书,分析文本一“我怀疑我跨出的这一步,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是上升,而是下降”的原因。
精读赏析
2.文本一中简·爱的乡村教师工作经历和感受发生了很多变化,请补全下谢思维导图。
3.从描写手法句式和人称等角度赏析文本一画线句,写一段批注,要求;至少两个角度。
思辨研讨
4.如果你是简·爱的学生,是否会认可这位乡村女教师?请结合文本阐明理由。
5.文本二认为“乡村教师的社会身份使简·爱陷入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矛盾造成的困境,她开始认真思考在依附于人的衣食无忧与自由自在的贫穷落魄之间该作何种选择”,你如何理解简·爱的困境和选择?写出你的分析。
拓展延伸
6.“转变”是为了寻找新的出路。《朝花夕拾》中的我(即鲁迅)、《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徐海东和简·爱类似,人生经历过多次“转变”。请结合鲁迅和徐海东的“转变”经历,谈谈对你成长的启示。
1.简·爱本在桑菲尔德担任家庭教师,衣食无忧,虽出身并不高贵,但毕竟受过教育,以独立人格赢得庄园主罗切斯特的尊重;离开庄园后为生计而做一名乡村教师,这是一份贫穷和卑微的职业,觉得身份降低。
2.①学生未受教育、官能迟钝(或学生不可救药、呆头呆脑)②称赞喜欢(或好感骄傲)③乡亲热情友好、充满关怀(或热情问候、友好相迎)
3.①以自问和选择疑问的方式,有力地表现了简·爱选择离开还是留下的复杂矛盾的心理;②用心理描写刻画简·爱艰难的选择和复杂矛盾的思想;③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情真意切能够充分展现简·爱敏感丰富的精神世界。
4.示例一:不认可,因为简·爱觉得做乡村教师地位下降,身份降低,学生难教,而且内心还是处在离开还是留下的挣扎中,对教师工作并不专心。我如果是她的学生,可能不利于我的成长。
示例二:认可,尽管困难重重,但简·爱仍旧努力工作,能发现学生的优点,使她们取得进步;能因材施教,教授知识和技能;虽然因梦见罗切斯特而情绪不稳定,但第二天依然平心静气地准备工作。我如果是她的学生,肯定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5.示例:简·爱离开桑菲尔德,主要是为了追求人格的独立,平等和尊严,但是残酷的现实使她不得不为生计而接受乡村教师的工作,精神上的自由看似无法超越物质;尽管如此,简·爱并非是为了追求物质生活,物质只是让她能够暂时摆脱对别人的依附,要改变内心的自卑,与相爱的人平等相处,最终还是需要依靠自己精神上的独立自由,因此对物质生话的需求和对独立人格和美好爱情的追求并不矛盾。
6.示例:①鲁迅从家乡转到南京,又留学日本,每次转变都是摆脱愚昧落后的环境,寻求新的知识和思想;他的转变经历让我明白:应该努力学习,将来有机会去更多的地方增长见识,丰富阅历。②徐海东原是一名窑工,先参加军阀军队,后因痛恨地主豪绅和国民党罪行而加入共产党,成力一名红军将领;虽时代不同,但从徐海东转变经历中明白:我们的奋斗是为了广大人民,普通百姓的幸福,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1.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掌握。
联系《简·爱》全书可知,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有一个妻子后,悄悄逃离庄园,在圣约翰的推荐下,成了乡村学校的老师,所以,对于简·爱来讲,由桑菲尔德的受到罗切斯特尊重的家庭教师,转变成一个贫穷和卑微的莫尔顿乡村学校的教师,社会地位不是上升,而是下降了。据此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能力。
根据文本“开始时,工作确实困难重重。我尽了最大努力,但还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对我的那些学生和她们的性情有所了解。她们全都没有受过交于,官能十分迟钝,在我看来,简直笨得不可救药”可知,学生未受教育、官能迟钝使工作困难重重;由“我还发现,她们中间有不少人生性懂礼貌,自尊自爱,而且能力出众,不但赢得了我的好感,也赢得了我的称赞”可知,学生们机灵可爱,“我”欣慰骄傲;从“我觉得自己已经成了这一带乡亲们所喜爱的人。不管我什么时候出门去,会听到四处传来的热情问候,看到友好相迎的笑脸”可知,乡亲的热情美好让“我”恬静感激。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句式:划线句子以自问和选择疑问的方式,展现出简·爱眼下虽然幸福,过后因悔恨和羞惭痛哭流涕到窒息而离开,还是在小山坳里当一名自由而正直的乡村女教师好的两难选择,大量的自问展现出简·爱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描写:划线句子主要是对简·爱的心理描写,而大量自问的心理刻画展现出了简·爱留下还是离开的艰难的选择和复杂矛盾的思想;
人称: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能够让读者更真实的更直观的感受到简·爱的复杂矛盾的心理,体会她敏感丰富的精神世界。
4.本题考查学生观点的表达。
结合文本可知,简·爱在看到乡村学校环境简陋,学生没有受过教育,在意识到工作困难重重,简爱有了退缩之意;但是简·爱努力工作,发现学生的优点,教她们语法、地理、历史的基本知识和比较精细的针线活,做到因材施教,在感受受到乡亲们的喜爱,内心充满感激之情,真诚地尽力教导学生中度过一天,即使夜晚因为因梦见罗切斯特而绝望,却“平心静气地准备一天例行的工作”。解答时,学生可根据文本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理皆可。
5.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简·爱本在桑菲尔德担任家庭教师,衣食无忧,但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有一个妻子后,悄悄逃离庄园在外流浪,却经历了孤独无援、夜宿荒野和饥寒交迫等磨难,在圣约翰的推荐下,成了环境简陋、贫穷粗俗的乡村学校的老师,这是她在物质上遇到的问题;但是,她最终迅速的调整心态投入工作,离开了对别人的依附,坚持自尊自爱,追求精神独立,追求平等自由的爱情。所以,简爱的选择确实是在物质上更加的贫穷落魄,但是在精神世界里她却无比的富足。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鲁迅一生经历了几次重大转变,鲁迅从家乡转到南京,又留学日本,刚开始学医,目的是为了救助像他父亲那样被误的病人。而后他又弃医从文,是为了救中国国民的内心。鲁迅的爱国救国的初心未变,转变是因为在不同的时期,因为观念和阅历的原因,意识到的问题有差别。所以阅历和知识决定一个人的思想,进而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徐海东的命运同样发生了几次转变,他原是一名窑工,先参加军阀军队,后因痛恨地主豪绅和国民党罪行,在一些学生的宣传影响下而加入共产党,成为一名红军将领。由他的几次转变可知,他的转变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为了中国的穷苦百姓能够幸福。据此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