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能力。而文科班学生的构成主要包括:习惯差的、特立独行的、学什么都不会的和认真但理解能力有限的这么四类同学。这种使命与现状的矛盾使得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面临一个巨大的困境:怎样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不落下其中任何一位,帮助每一位学困生走出困境,让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能力。
所谓“学困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识、本领、品格、方法、体质等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难题,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可以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必要经过有对准性的教育对策或医疗对策给予补救或矫治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有很多,智力方面,情感方面,行为习惯方面,学习态度方面,性格方面等等。作为教师我们要仔细研究自己的学生,分析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实际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一、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当一名“变色龙”老师。
(一)基困生(学不动)
表现:基础比较弱,许多知识理解不了,缺乏自信,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尝试的解决方法:做一名“赏识型”的班主任,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
树立不以成绩论英雄的理念,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例如:善良、不自私、喜欢帮助人、有文艺特长,尽量让他们在班级承担一些职务,在课堂上专门用一些简单问题来提问他们并适时作出鼓励性评价,在班级营造一种人人平等的氛围,让他们减少自卑感。
心理学家岳晓东先生曾经说过:“人是活在相互比较的感觉中。这种比较可以给人带来自信,也可以给人带来自卑。”所以要引导基础差的孩子开展自我竞赛,与自己而不是他人比较,只要比自己进步就是一种胜利,希望他们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慢慢建立自信。
作为任课老师要利用一些面批的机会,多给予他们一些情感鼓励,考试后耐心地帮他们分析成绩,引导他们确立小目标,如:每天记3个英语单词等。
(二)能困生(不会学)
表现:学习态度认真,学习过程重视“是什么”,重视结果。喜欢听现成、套笔记,缺乏对“为什么”的思考,所以他们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成果之间不成比例。
尝试的解决方法:当一名“懒惰”的老师,多问、多听,让学生成为思考归纳的主体。
利用课堂给他们创设自己动脑和动手的有效情境,利用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指导教学,引导他们在“举三反一”中学会思考与归纳。
例如在分析政治生活中政府应该怎样做这一类试题时采用了这样一种模式:老师找出3道同类试题----让学生限时做-----小组组织答案-----比对标准答案-----小组再分析自己答案与标准答案之间的差异,明确标准答案得出的原因和自己错误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归纳此类试题应注意的事项。
这种做法耗时比较长,但确实可以“强迫”学生思考归纳,而且在他们思考归纳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除此以外还做了一些尝试如:建立问题本;利用班会时间,介绍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思困生(不想学)
思困生分为两类,主要表现为:自以为是、缺乏学习动力、兴趣与热情;简单、生活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安于现状。
做法:“打击式”教育与“目标式”教育相结合。
通过课下时间播放了许多电视栏目,如:《开讲啦》、《天才知道》、《青年大讲堂》、《名人访谈录》、《世界周刊》、《新闻周刊》。希望利用这些栏目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丰富多彩,知道有许多优秀人才的存在,知道我国和世界的一些形势等,希望他们能从对比中发现自己的“渺小”、能见多识广、能胸怀天下,希望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
建议:开设“人生课堂”,邀请各个阶层、各种工作岗位的人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或者让学生去采访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苦与乐),分享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苦与乐。开设“专业课堂”,介绍目前我国大学有哪些专业,它们将来对口的工作是什么。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思考: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你所想象的未来是什么?你现在该做些什么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四)心困生(担忧学、低效学;不屑学)
心困生分为两类,主要表现为:心理素质差、比较悲观,想事情喜欢从负面入手;心小、爱多想;认为高考没有意义,从内心排斥、抗拒高考。
做法:针对心理素质差的孩子,要努力做他们倾诉的垃圾桶和情绪的引导师。平时跟他们多聊天,多开导;自己要做一个好的示范,平时有什么事,从积极方面考虑,帮他们搭配一些善良、有耐心又比较积极的孩子做同桌;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形成家校合力。
针对思想比较特殊、认为高考没有意义的孩子,首先要尊重他们的一些思想,减少言语上的一些说教,多给他们提供一些积极正面的案例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与他们做好约定:给一个时间限制,让他先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然后再利用他们自己经历的失败来教育他们自己。
二、抱有一颗为人父母的心,不抛弃、不放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们会成为学困生,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他们的转化也必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有一颗为人父母的心,学会换位思考,假象自己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自内心地去关爱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转化效果不理想时,不轻言放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足够的耐心去观察、去发现、进而去帮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心底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胜利终将属于那些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人。相信经过我们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我们总能在某一方面对学困生有所帮助。人总是在不停的成长,相信孩子们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