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江南?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描摹方式。作家王寒说,在少年时代,她喜欢江南的杏花春雨、杂花生树;只是,站在今天,她更喜欢它鱼米之乡、饭稻羹鱼的质朴天然,因为其中蕴含着鱼肥虾壮稻花香的富足。因此,对于江南,她有自己的计量方式——二十四时,三十六味。桃花鲻鱼、清明马鲛、芒种虾皮、夏至鳎鱼、大暑鲈白、秋风蟹紫、西风鳗肥……是的,她以海鲜之美,记录四季“有味”。她还写了一本《东海寻鲜》,以此为江南的故乡存一份风物志,也为自己沉淀一份过往岁月的印记。《东海寻鲜》王寒著浙江人民出版社《东海寻鲜》不是王寒第一本“有味道”的书。这几年,《无鲜勿落饭》《江南小吃记》陆续出炉,“有味道”的书写已成为她独具风格的系列作品。在这期间,王寒对于故乡台州的人文与风物的书写,还包括《台州有意思》《大话台州人》《山海之间的台州女人》《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江南草木记》等。王寒出生于杭州,在外婆的陪伴下于西子湖畔度过童年时代;少年与青年时代则生活、工作在台州,直到年,她重返杭州,在钱塘江南岸安家。为什么“味道”会一再触发王寒,让她以持续的写作输出美好,并将浙江味道带向更广阔的空间?王寒说,与外婆相伴的童年,她得到了最多的爱——外婆的马兰头香干、梅干菜扣肉和红烧带鱼点化了她的嗅觉和味觉。父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她对“鲜”的热爱。“只要父亲在家,满桌子都是山珍海味。他对吃海鲜特别有研究,会买会做,当时海鲜市场的一些老板都有点‘怕’他,因为只要他一到场,一定会把品质最好的海鲜挑走。”这种日常生活中培植的热爱,是深到骨子里去的,也正因如此,王寒交了很多与海鲜有关的朋友,听闻很多知识与很多故事,这些朋友遍布都市、海岛、渔村,也走进了她的文字。王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西湖边出生,东海畔长大。爱山川风物,爱人间烟火。现居杭州。出版《浙江有意思》《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江南草木记》《无鲜勿落饭》《江南小吃记》等著作二十余部,多次入选各大好书榜。散文作品入选多种年度选本,并被应用于中考、联考语文试题。策划出版了 “有意思”“有味道”等书系。和王寒聊起台州美食的人,都会感受到她语气中的骄傲,有点不容置疑,她以“鲜甜”来形容台州的海鲜。在《东海寻鲜》中,王寒说,来自东海的每一口鲜甜,都跟江河、大地、海洋有关。大陆流入东海的江河,长度超过百公里的河流,有四十多条,长江、钱塘江、瓯江、闽江,是注入东海的主要江河,它们日夜奔流,在穿越千山万水的同时,也将陆地和大山的泥土带入大海。海洋中的大部分微量元素就来自这里,这是鱼儿最主要的养料,也是东海海鲜鲜美的源头。王寒的“东海寻鲜”之旅,从钱塘口岸出发,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南,从杭州湾到象山湾、三门湾、台州湾,直到乐清湾。也正是这些由亲身探寻而来的熟稔,以及由此积淀的骄傲和不容置疑,让王寒成为“拾味台州”美食推荐官。作为浙江地域风物的代表性作家,王寒的作品有浓浓的烟火味,字里行间,俚语、奇闻、人情、美食、草木、节令、家常、民俗,民谚、史料、掌故,信手拈来,围绕“寻鲜”生活于浙江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样态,也被她描摹至极为细微处。每一种海鲜的背后,都有山川风物、人文地理。而在王寒的笔下,它们的背后,又不止于此。“千百年来,鱼类与人类,有着无数的情感羁绊:鲥鱼的鳞片成了佳人额上的花钿;东海的鲛鱼皮装饰了英雄豪杰的刀鞘;龙虾的空壳化身为华美的明灯;鹦鹉螺成为华美的酒杯;流螺成为唐宋宫廷幽幽的暗香;海月的贝壳成为明亮的窗户;黄呼鱼是海底刺客;钢盔一般的鲎鱼,软肋是蚊子;棺材头蟹见潮水就拜、角鮟鱇是天生的软饭男……”——王寒寻鲜的背后,还寻到了文化。5月1日12时起,一年一度的禁渔期到来,渔船进港,而鱼儿们依旧在大海中演绎着自己的故事。王寒说,不必担心禁渔期间大家餐桌上的海鲜受影响——库存冻品海鲜,一般来说可以保证供应量;人工养殖的大黄鱼、青蟹、蛏子、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品可以保证正常的市场供求。台州人对此早有准备,正如王寒所说,判断一个台州人是不是正宗的吃货,首先要看他家里有没有一个零下60°C的大冰柜,再就是看他能不能一下说出三十几种海鲜以及十几种贝壳的名字。王寒就是这样的台州人。暮春至江南,跟着王寒的这本《东海寻鲜》,先读一读以下几种在春夏之交活泼泼的鱼,或许也可以读出不一样的江南。在江南,味美如河豚、刀鱼者,一过清明,鲜味就大打折扣,而鲥鱼真正的高光时刻是在春夏交界处,此时樱桃、青梅、蚕豆初出。“清明早,芒种迟,立夏小满正当时”,南风起时,鲥鱼最是鲜美。渔人抓到鲥鱼,用江边的绿柳枝穿鳃而过,清妙可人。想想当年,春日雪柳穿鲥,夏日荷叶裹鱼,简直就是江南的风物诗。喜欢鲥鱼的人太多了,为了吃上新鲜的鲥鱼,旧时达官贵人不惜千金一掷。朱元璋最爱鲥鱼,打下江山后,钦定鲥鱼为贡品。明英宗时,为了保鲜,端午前后,首批捕捞的鲥鱼一出水,马上装在铅盒中,用冰填满空隙,泼上香油,以隔绝空气,再覆以碧绿箬叶,快马加鞭,日夜兼程,送往京城。三千里路程,只限22个时辰——44个小时内送到。旧时的物流、冷链,拼的也是速度啊。要吃上一口新鲜的鲥鱼,跟千里送荔枝一样,兴师动众,一骑绝尘,快马接力。物以稀为贵,鲥鱼金贵至此,不是大富大贵人家,哪能吃到这一口鲜?野生的鲥鱼在20世纪已经被吃绝,它的极致鲜美,只活在传说中。现在我们吃到的,都是洋血统的鲥鱼,即便如此,其美味也胜却人间无数。鲥鱼以蒸为上,糟蒸鲥鱼,名列当年宫廷御宴满汉全席中的第三品。在家乡,最常见的做法是花雕酒酿蒸鲥鱼,取新鲜带鳞的鲥鱼,从中对剖,仅余背部相连,去内脏,鱼身上斜切几刀,插入笋片、火腿、香菇,身上铺少许白糟,以陈年花雕酒清蒸。花雕的醇香,渗透到鲥鱼的每一寸肌肤中,火腿、笋片用来提鲜,把鲥鱼的鲜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过去住赤龙山下,边上有家酒店,烧的花雕酒酿蒸鲥鱼最是味美,深得我心,我每去必点。鳓鱼是个刺头儿。立夏时节,芭蕉绿,樱桃红,梅子青,鳓鱼一身银装,闪亮登场,家乡有“三鲳四鳓”的说法,意思是,农历三月的鲳鱼最为肥美,到了四月,该来尝尝鳓鱼的美味。不同季节的鳓鱼,各有各味。古人把九十月菊黄桂香时的鳓鱼称为“秋不归”,将寒冬腊月的鳓鱼称为“雪映鱼”。秋不归,雪映鱼,听上去如词牌名。鳓鱼从立夏开始,溯游而上,到大海与大江的交汇处产卵,在东海,过去有立夏水、小满水、端午水三个鱼汛,故有“三水鳓鱼”一说。鳓鱼是浪里白条,东海有渔谚,“小小鳓鱼无肚肠,一夜能游七爿洋”,可见其游泳能力之强。在江海中身手矫健的鱼儿,身材大多是流线型的,没有一个是“土肥圆”,鳓鱼身材紧致,毫无中年男大肚腩之松垮。芒种前后是东海鳓鱼的旺发时期,家乡渔谚道,“五月十三鳓鱼会,日里勿会夜里会,今朝勿会明朝会”,在东海,有经验的渔人常能听声辨鱼。大黄鱼到了爱情季,发出咕咕的求偶声,爱情炽热而急切,而鳓鱼的声音,如初拉二胡时的吱扭声。老渔民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海上,鳓鱼常与大黄鱼结伴而行,里层是金灿灿的大黄鱼,外层是银闪闪的大鳓鱼,一网打上来,金满舱,银满舱。鳓鱼汛来时,大海上银光闪闪,如白浪奔涌,蔚为壮观。东海渔民称鳓鱼为“银将军”。银将军是银样镴枪头,缺点勇谋。浙东有一句谚语,“鳓鱼进网眼——好钻勿钻”。鳓鱼被网住后,身子侧扁,如菜刀,本可以勇敢地钻出网眼逃出生天,偏方寸大乱,惊慌后退,结果身上的鳞鳍被网眼卡住,脱身不得,挣扎之中,丢了卿卿性命。在浙东,鳓鱼常被唤作红眼鳓鱼或白鱼,鳓鱼长了一张地包天的嘴,体态宽扁而修长,背脊勾了条绿边,腹部银白,腹下有一排硬刺如锯齿,因它腹下之骨如锯能勒人,故名。鳎鱼常年生活在水下五六十米深的海底泥沙中,它穿着素雅,如婢女,上侧褐色,底侧白色,在水底下,它有事没事摆动状如裙边的鱼鳍,把泥沙搅混,堆积在自己身边,让敌人难以发现。别小看这些比目鱼,心眼挺多的,它们生性狡猾,善于伪装,有变色龙一样的本领,可随时切换身体的颜色,让体色变得跟周围的沙石相似。春分时节,杏花春雨,春江水暖,箬鳎鱼从海底浮到水面,看看世界的纷繁美好。三四月间,油菜花开,菜花箬鳎鱼上桌,细嫩的鱼肉裹着鲜香的酱汁,风中隐约是春天的味道。故乡有渔谚:“红丽红白海草鸡,桃花粉色西鳗皮”,海草鸡即海鲫鱼(鲷),西鳗皮即比目鱼。这两种鱼的皮色透红,家乡用来称赞美女肤色红润,面若桃花。从春分到立夏这一段时间,箬鳎鱼忙着生儿育女,它游向岸边和内湾泥沙底下产卵。到了农历六月,箬鳎鱼膘肥体壮。故乡有渔谚:“六月鳎,抵陈鸭。”每一种食物,都有一生中的高光时刻,比如春分的刀鱼,清明前的河豚,芒种的虾皮,小暑大暑的箬鳎鱼。农历六月,上蒸下煮,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高天流云之下,木槿开出一朵一朵的花,大片的夹竹桃像海浪一样在风中翻滚,这个时候的箬鳎鱼,味道格外清鲜肥嫩,营养抵得过陈年老鸭。等到西风烈时,箬鳎鱼游到深水区越冬,以抵御晚来风急。……家乡有渔谚:“鲜鳎鱼,扁叽叽,动刀还要先剥皮。”渔谚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说它的长相扁平,二是说它的吃法,剥了皮味道更好。其实清蒸比目鱼,无须剥皮。如果红烧,剥皮为宜,因为鱼皮胶质多,易粘锅。比目鱼其貌不扬,味道中规中矩,很容易泯然众鱼,但它全身只有一根鱼脊骨,没有细刺,不用担心鱼刺卡喉,肉质极细嫩,给老人孩子吃最好。香煎箬鳎鱼、油炸鱼柳条,皆鲜嫩。鱼鳍附近的肉,尤其好吃。有些地方,亲人远行,家人要清蒸比目鱼送行,以此祝福远行的亲人平安顺利,称之为“鳎食”,谐音“踏实”。这些年,只要到乐清湾调研,我都要去坞根看望一下老杨和他的鲈鱼。海面上,一排排的鲈鱼网箱铺陈开来,远望如水田。这片20多公顷的海面,大约有个网箱,网箱下面,就是活蹦乱跳的鲈鱼,还有黑鲷、梭鱼、红鼓鱼等。乐清湾常年有淡水注入,盐度适宜,水中生物丰富,滋养的鲈鱼格外丰腴肥美,加上水流湍急,鲈鱼的运动量大,体健肉嫩。老杨的鲈鱼,大多出口。鲈鱼生长速度慢,要过三年,才能养到三斤,然后运往日韩。日韩民族吃鱼,讲究“鲜”字,老杨记得第一次见韩国客户时,这位精壮的韩国人,用网兜从网箱里打捞上一条新鲜的大鲈鱼,当着老杨的面,将鱼拍晕,用自带的尖刀,将鲈鱼切成一片片极薄的鱼片,蘸着芥末直接吃,那种“爽呆了美翻了”的表情,直接把老杨看呆了。鲈鱼六月肥。故乡有“冬鲫夏鲈”“寒乌(鲻鱼)热鲈”之说,天冷时,鲫鱼、鲻鱼养得一身膘,到了夏天,鲈鱼的肉质格外肥美。故乡称夏天的肥鲈为“夏鲈白”,听上去简直就是小清新的艺名,不复“鲈霸”诨号之凶悍。鲜活之鱼,最宜清蒸,用李渔的说法就是,清蒸能使“鲜肥迸出,不失天真”。新鲜的夏鲈白身子改刀,塞上姜片火腿片,以花雕酒蜜渍,再上架清蒸,鱼安静而安详,如山间夜月,银白透亮。蒸好后,一勺滚烫热油浇到鱼背,“嗞”的一声,冒出一股白汽,随同白汽散发出来的,是勾人馋虫的鲜香。除了清蒸,红烧、剁椒、糖醋亦可,还有铁板烧鲈鱼、桂花鲈鱼、瓣酱烧鲈鱼、家常葱烧鲈鱼、干烧酸辣鲈鱼。鲈鱼片与粥同烧,鲜美无比,一条鲈鱼能折腾出不少花样。鲈鱼的鱼肚鱼肠也很好吃,鱼肚尤美。(摘选自《东海寻鲜》)“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