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们来聊聊:可不可以喜欢我
你是讨好型人格吗?最近后台有个朋友在问“讨好型人格”的相关问题,其实不止是这位朋友,在后台看大家留言,经常会看到“讨好者”的苦恼。通常我们对这类人格的概念是。为了不被讨厌,自己什么都做得出来。什么都好,唯独对自己不好,活得很累,很压抑,很委屈……其实,心理学上根本就没有“讨好型人格”这个学术概念,这只是一个流行的文学说法。有的人从来不懂拒绝,容易被人支配,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开心了。有的人总是委屈自己去满足别人,活得小心翼翼,很讨厌这样的自己。有的人总是把最好的给别人,处处牺牲自己,一切围绕着别人的需求和感受转。蒋方舟曾经在节目里自述自己是个讨好型人格。她不会跟人产生任何冲突,不自信,怕被否定,怕别人不喜欢自己;哪怕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自己心里已经很不爽,也不会表达愤怒;在爱情里,她也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不会吵架,怕对方不高兴。她很痛恨这样的自己。“讨好型人格”的人在关系里,总是怕说错话,怕做错事,怕得罪人。总是照顾所有人的情绪,取悦别人,唯独忽略自己。遇到克扣工资的老板,推卸工作的同事,只会翘脚不做家务的伴侣......即使内心已经积攒了无数愤怒,一口气提上来又默默咽回去。多少人活着活着,就把自己憋出病来。你是这样的人吗?我问过周围的朋友,大多数人实际上不希望自己是“讨好型人格”,不仅因为这样苦。还因为这几年对这个词有点污名化了,一说出来就带着浓浓的贬义色彩。一旦觉得自己符合“讨好型人格”的说法,不愿承认接受,甚至觉得好卑微啊,有种羞耻感。这可能有点误解,所谓的“讨好型人格”,其实最接近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布莱恩利特尔在《突破天性》一书中提出的比喻——“洋葱型人格”,学名叫“高自我监控型”人格。“高自我监控型”人格就像一颗洋葱,当你一层层地剥开它,却发现没有内核,没有本质的自我。(听起来还是不怎么好听?)可是高度自我监控者很在意别人的眼光,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契合社会规范和所处情境对他们的期望。因此,他们的自我可以被分解成附属的、专门化的自我,去应对不同的情境需要。也就是根据周围的具体情境,用不同的自我去灵活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努力去迎合世界。比如,在职场上,你可能是一个很会察言观色、受人欢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混得风生水起的“老油条”。在家庭里,你可能是一个对伴侣体贴、对父母孝顺、对孩子负责的家庭主心骨。在朋友中,你可能又变成了一个时刻照顾大家感受、安排一切的灵魂人物。在各种社交场合中,高度自我监控者常常会想“这种环境要求我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人?”就像一条“变色龙”,善于审时度势,能跟随环境改变体色。是不是听起来还是很牛的。而且,只要不走极端,高自我控制型人格也有它独特的人格优势。过度讨好的确可能会给人带来很大困扰,但适度的讨好却是可以给人带来成功的。亲爱的朋友,今晚我们来聊聊讨好型人格的正负两面。你认为自己具有“讨好型人格”吗?如果有,它给你带来过怎样的困扰或者好处吗?在讨好自己和讨好别人的平衡点上,我们该如何控制自己?今晚,曹榆跟你聊到的话题是:可不可以喜欢我
你是讨好型人格吗?期待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