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一个 的时期去释放自己,你可以尽情远离都市的喧嚣,去一片静谧海滩,去到板芙的深谷里探索。而与众人不同的是,首富的选择是畅游在书的海洋里,静享一本本好书。
每年比尔盖茨会两次推荐阅读清单,一次是暑期,一次是冬期,每次五本书。这五本书不会直接教你如何成为一个百万富翁,但会让你拥有一个富有者的心态。
No.1《乡村式的挽歌》(HillbillyElegy):生而贫穷
作者:J.D.万斯(J.D.Vance)
年在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成功的第二天,一本名为《乡村式的挽歌》的书突然冲上美国亚马逊图书销售总榜 名。《泰晤士报》推荐这本书“读懂特朗普为什么会赢”。书中,万斯真实描写了一个由阿巴拉契亚贫穷白人组成的弱势群体,以及万斯作为寒门弟子逆袭前后的生活图景。
万斯出生于美国“铁锈地带”的贫苦小镇,一个普通的工人阶层家庭。在家乡经济日渐衰落的大背景下,当地人们生活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父辈们贫穷、酗酒、滥用药物,家庭暴力时有发生。没有前景的生活让他们充满怨恨与愤怒,受困于生计又使他们思维固化,所有的选择都毫无意义。生而贫穷“就如原罪一般,终身困扰着当地人”。
万斯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他从小被父亲抛弃,母亲也不想养育他,所幸的是万斯的外祖母是一位非常有洞察力的女性,她觉察到大环境对人的影响,为了避免上一代困境在外孙身上重演,她竭尽所能为万斯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家庭环境,鼓励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不要效仿他人。
最终,事情有了转机,新的萌芽破土而出。万斯一路艰辛地考入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后获得了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犹如银幕上演绎的“美国梦”。然而万斯曾在TED演讲时这样说道:“对于我们这些实现了‘美国梦’的幸运儿来说,那些我们经历过的恶魔一直就在身后不远处穷追不舍。”
有评论称,像作者一样成功脱离贫困的案例,屈指可数。大多数的美国“蓝领”仍摆脱不了世袭的贫穷与困顿,仿佛是一条与生俱来的枷锁,牢牢套在他们的脖子上。一部“铁锈地带”生存者们的写实让人看到,阶层固化下的“美国梦”依然难圆。
No.2《充实的一生》(AFullLife):美国前总统的“登基”之路
作者:吉米·卡特(JimmyCater)
在这本书中,美国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讲述了自己如何“不可思议地”登上美国总统这一职位的过程。
书中写道,卡特自小生活在美国佐治亚州的农村郊野,住在西尔斯公司建造的一所小房子里,家里甚至没有水电和隔温设施。当时他 的愿望,就是成为自家农场里的一名农夫。
直到他去美国海军服役后,才 次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获得了进入美国海军学院就读的机会;在 期间,他在潜艇上担任军官,之后参与开发了先进的核潜艇。尽管卡特在海军里的个人发展十分顺利,但当父亲逝世后,他还是选择回到佐治亚州的家乡,照料家中的农场。卡特想要追随其父亲的脚步,因为他很崇拜父亲。为了获得父亲的认同,卡特努力掌握各种技能,成了一名“万事通”。他于年决定竞选佐治亚州的参议员,这也开启了他的进驻白宫之路。
No.3《那颗心》(TheHeart):如同一本伪装成小说的诗歌
作者:玛丽丝·德·克朗加尔(MaylisdeKerangal)
对于《那颗心》,有评价称:“也许你会在书店里的小说类区域找到这本书,但德·克朗加尔在书中对悲恸的探索却更像是诗歌。”这本书的故事很简单:三名法国少年在夜半时分去冲浪,日出前,他们从海滩驾车返回,回程路上,遭遇车祸。三人中的两人幸存,一人死亡,死者叫西蒙。西蒙的父母必须做出决定,是否要捐出他们孩子的心脏。 ,他们决定捐献,医生也移植了他的心脏。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仅此而已。然而,书中的遣词造句和动人的角色设置超越了情节。盖茨形容它为“如同一本伪装成小说的诗歌”,他说:“有时,我发现自己的阅读速度比从前慢,只因德·克朗加尔描述事物的方式太美了:她将一个角色的话语比喻为‘燃烧的火焰中被烤红的岩石’。她的措辞别具一格。我翻了数十次字典,查找不认识的单词。”
在这本书中,车祸发生在前15页,余下的部分都用来沉思关于生命、死亡与那颗心。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主题是悲痛,以及那些原本在你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突然不复存在,而你的生活因此被迫改变的感受。
“当我为基金会的工作四处奔忙时,我遇到过父母丧子、幼子失怙的场景,每次我都会感到悲伤。这本书迫使我去感受,感受那悲痛直抵的深度。”盖茨说,“体认这类情感,令我心怀感激。”
No.4《天生罪犯》(BornaCrime):“混血小孩”的“逆袭”
作者:特雷弗·诺亚(TrevorNoah)
《天生罪犯》是南非喜剧演员、《每日秀》(TheDailyShow)主持人特雷弗·诺亚的自传。
诺亚出生在种族隔离制度盛行的国度,母亲是南非黑人,父亲是瑞士白人。他以一个“混血小孩”的身份来到世界。在那个明令禁止跨种族通婚的世界中,诺亚似乎不属于任何一个种族团体,在他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他不能被公众看到和他的白人父亲或黑人母亲在一起。在公共场合,他的父亲会走在他前面,确保不被看见与自己的混血儿子在一起。而他的母亲会佯装成一名女佣,看上去会让人以为她是在照顾别人家的孩子。在学校,诺亚融入不了白人小孩或黑人小孩的群体,也无法融入那些“有色的”孩子(在南非特指混血人种)。
诺亚在南非的成长故事大部分都是悲剧。他的瑞士父亲后来搬走了,家庭也是极度贫穷,诺亚还有被捕的经历。而最令人震惊的是,他的母亲被他的继父开枪射中。但在诺亚笔下,这些催人泪下的故事以另一种方式被呈现出来,往往会让你开怀大笑。他的喜剧天赋显然继承自他的母亲。书中写道:在子弹击中她的面部之后,她竟然奇迹般生还。医院病床上告诉她的儿子要看到事情的积极面。她还打趣地说:“现在你正式成了家里 看的人了。”
事实上,诺亚的母亲是这本书里真正的英雄。她极其独立,并且以同样的方式养育她的儿子。她给儿子 的礼物,就是让他学会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诺亚在书中写道:“如果说我妈妈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要解放我的思想。”
诺亚写道:“我变成了一条变色龙。我的肤色不会改变,但我可以改变你对我肤色的看法。如果你跟我说祖鲁语,我就用祖鲁语回答你。如果你跟我说茨瓦纳语,我就用茨瓦纳语回答你。也许我看起来不像你,但如果我说话像你,我和你就是一类人。”
No.5《未来简史》(HomoDeus):未来,人工智能将使大部分人变成“无用阶级”
作者:尤瓦尔·诺亚·赫拉利(YuvalNoahHarari)
赫拉利在年出版的《人类简史》(SAPIENS)中回顾了人类社会七万年的历史,而在《未来简史》(HomoDeus)中,这位以色列历史学家走向了未来。
在一段激动人心的描述中,赫拉利声称,未来人类的旧敌——瘟疫、饥荒和战争,都已经是可控的了。他在书中写道,“现在每天因为吃太多而丧命的人比被饿死的人要多;因为太老死去的人比感染病毒死去的人多”。他认为,下一个世纪,人类要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获得永生、幸福和神圣,后者指的是提高人类的身体和认知能力,超越生物规范。
这听起来似乎是个不错的消息,但是,作者有一种反乌托邦情节。赫拉利预见了一种有可能出现的未来,人类会逐渐把工作和决策交给机器和算法来完成。由此,被技术发展抛开的“无用的大众”将会用毒品和虚拟现实来追求所谓的幸福,而这一切不过是幻影。事实上,只有超级富豪才能真正享受到这些新技术的成果,用智能的设计完成进化、编辑自己的基因,最终与机器融为一体。
赫拉利在书中展望的是精英阶层正在进化到某种无法辨识的人类状态,文中称其为Homodeus(神人)。在这个华丽的新世界中,其他人将会被抛弃,就像“华尔街上的一名远古猎人一样,格格不入”。
在赫拉利的笔下,大数据下人工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的需求,在投票和消费的时候,我们经常犯错,但计算机会作出更加明智的决策。因此人工智能越来越发展的结果是,大部分人将失去价值,机器将取代人承担更多的工作,如果说工业革命带来了无产阶级,那么人工智能革命将带来一个新阶层:无用阶层。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进行了反思:这个世界的变化速度比以往更快,而我们又已被海量的数据、想法、承诺和威胁淹没。人类正在逐渐将手中的权力移交给自由市场、群众智能和外部算法。面对这个混沌世界中的一切,我们常常浪费时间辩论无关紧要的议题,似乎已经不知道该注意些什么了。
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品质不是赚钱的能力而是对人性的通感与博爱。你想让你的产品让全世界都使用,前提是你要了解这个世界,了解他们的文化与溯源。盖茨没有躺在游艇里面去设计一个旷世的产品,乔布斯也不是在MBA课程中悟道苹果手机的雏形。伟大的产品与创造都是一次对人性彻底的解读。通过出行与阅读去和这个世界有个直接的对话。
引用知乎上一段关于盖茨的评价:
极度的成功是来源于极度的个性。我认为盖茨大概从未把成功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大概就是觉得这么做好玩,就像他被问到有一个超能力要做什么事的时候,他说并不想要消灭竞争对手,这样会很没有意思。他的智力和理性能够支撑他做想做的事情,于是他便成功了。
比尔盖茨最闪亮的一点,那就是谦逊。并不是所有热爱阅读的人都是谦逊的,有一些人的阅读,其实是骄傲的,他们总有一个背景而存在,是为了别人的眼光而读,是为了装饰自己;或者利用书籍作为自己口诛笔伐的工具,用大片大片的引用、义正言辞的腔调,来掩盖理性的缺失。
我们从盖茨身上看到的,只有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心,才能让书籍在自己身上展现出神奇的魔力,就像赫尔曼黑塞说的那样,只有成为可教养的客体,才能获得教养,这是一种胸怀。
所以,年后,如果这样评价比尔:他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他真正的财富在他的内心。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