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忽悠 http://m.39.net/pf/a_4892467.html
《论语》善于对人物的仪态容貌做静止的描绘,如“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述而》),“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先进》),这些仪态描摹,不仅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能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文化修养。
《乡党》一篇几乎全是摹写孔子在各种不同场合的举手投足,动静仪态,对孔子的饮食起居、出使应对、斋戒祭祀等的情态作了详尽的刻画,读之,其人情貌如在目前。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孔子非常讲究饮食卫生,起居有常。食取有益健康,有量有度;举止注重文明,有礼有节。我们今天看来,似乎过于苛责,其实正是孔子珍视生命,讲究礼仪的表现。“圣人之所谓道者,不离乎日用之间也。”(朱熹《论语集注》引杨氏语)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这几章描写孔子在宗庙朝廷、素居乡里、接待宾客、朝见国君时的情态面貌,形神具现。孔子言行举止,小心翼翼,中规中矩。他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人言语态度会有不同,充分体现了孔子谨言慎行的处世哲学。
这种“变色龙”式的行为,看似可笑,其实正是纪实。中国自古就缺少平等,上下尊卑,等级森严,繁文缛节,威仪可观,流毒至今,仍难绝灭。李泽厚先生感叹:“虽今日对‘老板’讲话和对同僚讲话,毕竟仍大不一样。”
《论语》写人,以孔子为中心,“于圣人之容色言动,无不谨书而备录之……今读其书,即其事,宛然如圣人之在目也。”(朱熹《论语集注》引尹氏语)而对其他弟子的摹写则较简略。在描摹人物情态方面,在群弟子中,只写子路略有所及,如“子路不说”“子路愠见”“子路率尔而对”“子路闻之喜”等,闵损、冉有、子贡偶一及之,其他弟子则未见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