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孩子要玩手机,于是你们约定玩手机的时间30分钟,很快30分钟到了,孩子依然在玩,你提醒孩子他时间到了,并问他你们的约定是什么?孩子仿佛没有听见,这时候你的反应是?A、你特别生气,你感觉自己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动作开始僵硬,然后迅速冲到孩子面前躲过手机,孩子不愿意试图想要拿回去,你推开孩子并恐吓他,你再这样小心我揍你。孩子带着满脸的不甘看着你。B、你再一次催促孩子“都看了30分钟了,赶紧给我,不能再看了”孩子没有任何反应,你试图夺过手机,但是孩子誓死抵抗,看着孩子倔强的眼神,坚定的行为,你不再继续抢夺手机,你长叹了一口气,然后离开了,孩子嘴角微微上翘,继续玩自己的游戏。C、你来到孩子身边提醒孩子“已经30分钟了,你已经上初二了,不用我提醒吧,下半年你就要上初三了,再不努力怎么考上重点高中,赶紧放下手机快去做作业”孩子听完停下了正在滑动的手,沉默了一会,然后无精打采的向房间走去。D、“别玩了好不好,妈妈求你了,都玩了这么久了,眼睛近视怎么办”别玩了,妈妈做了你喜欢的蛋糕,快去尝一下。听到有蛋糕,孩子放下手机直奔厨房,拿完蛋糕,继续开始玩手机,妈妈很伤心,一个人坐在房间默默流下眼泪。上面四个场景中,家长们有没有觉得很熟悉,你们家是那种呢?在这个案例中父母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不再玩手机,继续做作业,但是不同生活态度取向的父母却表现出了不同的反应和行为,这也是我们日常亲子沟通中最常见的四种方式。第一种控制型控制型的人最担心的是受到他人的批评和羞辱,所以在批评和羞辱开始之前或者即将要开始的时候,她们就会想办法控制一切,而且他们比一般人更喜欢控制,因为在他们认为避免受到批评和羞辱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控制,事实上这并不是事实,只是他们自己的信念。那么这个信念又是从那里获得呢,可能是他小时候的经历,因为每次当他犯错误的时候,他曾想着要解释给父母,但是从父母哪里获得的却全是指责和批评,她们不给他机会解释,也不愿意听他解释,尽管父母有时也知道自己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但还是会主观的判定他是对是错,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懂得控制别人能够让自己避免被批评或者指责。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他也试图用同样的方式来让自己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控制别人以使自己免受批评和指责,而且这样的方式屡试不爽,虽然也会有失败的时候,但是他从小到大的经历告诉他这样的方式是最好的,事实上与其说是最好的,不如说是他自己最熟悉的。第二种安逸型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父母,孩子要什么他就给什么,孩子提出任何要求,都尽量满足,她们也常常觉察这样的行为对孩子是不利的,但是却不得不为之,因为他们害怕孩子哭闹,害怕孩子纠缠不休,害怕因为失去孩子得信任和爱,所以常常选择妥协。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的妥协并没有换来孩子的谅解和感恩,反而要求越来越多,自己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痛苦也与日俱增。而孩子在这个过程学到的是父母会尽可能的满足自己的需求,孩子的要求也就会因此变得无节制,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溺爱”。随着孩子的欲望不断增大,父母也会越来越痛苦。第三种力争优秀型你要好好努力,不然就考不上好学校了你看隔壁的小喵都会去看书了,你还在玩,能不能长点心又考了70分,你就不能考个90分让我看看吗再不好好努力,怎么考上重点高中优秀,第一,出类拔萃是这类父母的养育目标,在她们认为如果不能比别人做的好,不能出类拔萃,那就是不够好。所以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优秀,有了孩子后,他们也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变得和自己一样优秀,超越别人,成为第一。事实上在父母的压力下,很多孩子常常会觉得力不从心,因为优秀是需要过程训练的,但是父母常常很少考虑孩子的现状,从而为孩子设定不合理的目标,期望过高,常常会让孩子显得力不从心,感到自己总是达不到目标,不能满足父母的期望,认为自己很无能,从而产生错误的自我评价,导致低自尊,甚至厌学的表现。第四种取悦型取悦型又被叫做变色龙型,配合别人,附和别人是这类型父母的最大特点,常常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