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生物,比如透明的水母、章鱼,但奇怪的是,这一类透明生物基本都生活在水里,陆地上很少出现,这是为何?随着科技进步,人类在未来能不能像电影里的人一样实现隐身呢?
海里的小透明在数亿年的生物进化过程中,许多动物都进化出了不同的自我保护方式,有的利用速度溜之大吉,有的擅长用化学武器保护自己,而有的则使用物理性质将自己变成小透明,让天敌忽略自己的存在。
一说到保护色,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想到变色龙,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变化,而改变自身颜色的物种。这样的方式看起来稳定可靠,能够迷惑对手,但缺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跟随外界环境改变的肤色,需要花费大量的力气,所以透明生物出现了。
不管周围环境如何改变,透明生物都能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不管从哪个方面看,它都是周围环境中的一部分。这样的伪装方式,让海里的透明动物,有了对抗天敌的手段。
当然,很多透明生物因为身体过于柔弱,因此都只能成为被动防御的弱小存在。但也有一些能力出众的透明动物,比如两种管水母目动物,就能用自己不透明的触角充当诱饵,引诱猎物,等到旁边有猎物被诱惑时,再伺机而动猎杀它们。
不过总的来说,透明生物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很少的,主要原因是构成生物机体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而水母章鱼这些透明生物之所以能变得透明,是因为它们身体中含有95%的水,所以呈现出透明状。但这些必要的内脏却无法透明,比如水母的内脏以及章鱼的眼睛等等。
不过为了生存下去,水母和章鱼都有一些特殊的技巧来隐藏自己的眼睛和内脏。章鱼为了保护眼睛,会用一些镜面组织来覆盖眼球。利用镜片反光的原理,让对方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当然也有些章鱼会将自己的瞳孔进化的细长,将眼睛隐藏在阴影里,达到隐藏眼睛的目的。
透明生物并不是只有水里才存在,陆地上也有很多透明生物。
陆地上的透明生物相较于水里的透明生物,陆地上的透明生物更少,杂色也更多。比较一个生物的透明度,我们要知道它与周边环境的折射率差值是多少,如果生物体与环境的折射率差值越小,物体也就越透明。
细胞质在海水中的折射率为1.35,而海水的折射率根据盐度以及温度的不同,大概在1.34左右,而空气中的折射率就比较低。
所以陆生生物在与陆地环境中的折射率差值比海水中更大,这就导致很多陆生生物无法拥有透明术。
再加上陆地上没有水的阻挡,紫外线程度更高,因此很容易让细胞中的色素沉淀,比如经常在太阳下暴晒的人,皮肤就会更黑。所以色素沉淀会导致生物本身与周围环境差别更大,更容易与周边环境形成对比。
不过生物当中也有一些“聪明人”存在,它们另辟蹊径,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隐身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扁平化,从三维生物变成“二维生物”。让自己极致变薄,使光能够透过,这样就能产生透明的效果,代表生物有叶形幼虫和玻璃翼蝶。
组织厚度越大,不透光率也就越高,它们利用这个原理,用极致的扁平化来达到透明的程度。
玻璃翼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的翅膀非常的薄,几乎就是一层薄片,并且上面有一些细小的微毛。在显微镜的帮助下,可以看到这些不起眼的纳米柱,承担着折射率媒介的角色。在这种纳米毛的帮助下,它的翅膀反光率仅为3%左右,几乎是透明状态。
总结其实对于物体透明的追求,人类是最渴望的物种之一。很多人都在小时候幻想过自己能有一件隐身衣,穿上它就能隐藏在社会当中逍遥又快活。
同时很多的影视剧作品中,也让我们看到了隐身的奇特视角,让众多人为之痴迷。
大家认为我们什么时候能造出隐身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