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导读:小冰的妈妈有一个烦恼:孩子的性格有些孤僻,在幼儿园里不怎么和小伙伴们说话,也不喜欢玩游戏,总是一个人坐着,她想过很多办法,可是都没有什么用。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她不是很在意这件事,认为小冰很有可能是不熟悉环境才会这样,加上刚刚离开父母,在心理上难免会缺乏安全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已经上了中班,可这种情况还是没有改变,甚至更加严重,小冰经常告诉妈妈,自己再也不想去幼儿园了,因为没有小朋友喜欢和她玩。小冰妈妈的烦恼,相信很多家长在育儿的过程中都会碰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前三者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小冰之所以不想上学,就是因为她感到在幼儿园无法获得“情感和归属需求”,也就是她说的“小朋友不愿意和她玩”,这种需求的实质是社交需求。成人需要社交,小朋友自然也需要,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尽相同而已,而且,由于孩子生来就对这个世界充满渴望,所以他们的社交需求会表现得比成人更加强烈,更加渴望被人喜欢和认可。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网站曾经针对儿童的社交能力,按照社交和情感、语言与沟通、认知以及运动和身体发育,将两个月—5岁儿童在各年龄阶段应该具备的社交能力进行了全面描述,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权威,最专业的“儿童发展里程碑”准则,其中对于3岁的儿童的社交情感需求有这样的描述:“能模仿成人和朋友;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表达对朋友的喜爱;能在游戏中轮流;对在哭的朋友表现出关心;理解“你”“我”“他”;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而对于5岁的儿童是这样描述的:“想要取悦朋友;想和别人成为朋友;显示更多的独立性”。可见,孩子在3岁时就表现出强烈的想要社交的欲望,在5岁时则开始有目的的“取悦”朋友。想要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应该先明白社交能力具体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才能有的放矢。我们常说的社交能力,应该包括情绪的认知和控制能力、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和环境的应变能力。在与人交流时,首先要有“察颜观色”的能力,准确地认识别人的情绪,要知道对方现在是开心、愤怒还是兴奋、悲伤。其实,这种能力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学到的,是人天生的本能,如果有的孩子学得不够好,父母也要多一点耐心,在孩子与同龄人接触时提示他们:“你看,姐姐有点生气了”,“小弟弟看上去好像有些不开心”。其次,还要学会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在孩子受到侵犯时,要教他们明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你再这样我就要生气了”,而不是通过具有攻击性的方式和手段。准确地认识到情绪之后,还要有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共情”,看到别人伤心时,要主动的安慰别人,看到别人生气时,停止“侵犯”举动。比如看到妈妈情绪低落时,很多孩子就会主动关心妈妈,而看到妈妈生气时,孩子会主动“示弱”,这些都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耐心引导。环境应变能力,就是在不同的环境之下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变色龙”,他们能够分辨谁比较惯着他们,谁比较严厉,所以在对待不同的人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态度,但是,有的孩子则不具备这种能力,这也需要家长去教,比如到别人家里做客时要有礼貌,到电影院看电影时不能大声喧哗,碰到熟人时要主动问好等等。那么,在锻炼孩子社交能力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怎么做呢?第一,尊重孩子的天性,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从生下来就不一样,有的孩子比较外向,社交能力天生就很强,有的孩子则比较内向,不太喜欢和其他人交流,对于这样的孩子,不能用“揠苗助长”的心态,强制他们去做不喜欢的事情,而是应该循序渐进,从最简单的交流开始,先让他们和熟悉的人接触,再循序渐进地扩大他们的交际圈。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尽量陪在孩子旁边,让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但是千万不要“越俎代庖”,替他们说话,这样不仅会让孩子觉得没有受到尊重,还会打击他们交流的积极性。第二,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家长在平常的生活中要以身作则,给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注意礼节,使用礼貌用语,尤其是在和孩子交流时,避免出现“歇斯底里”的情况,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家长之间也尽量避免冲突,实在避免不了,也应该注意避开孩子。第三,培养孩子独立品格,让孩子学会拒绝一定要告诉孩子,想让别人喜欢自己没有错,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自己,就像你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一样,不要因为某个人不喜欢你就觉得一定是自己的问题。所以,不要刻意的去讨好别人,人类身上诚实、善良、守信、勇敢等等美好品质是共通的,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我是包麻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