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中律要求我们,在思维的过程中,对于两种互相矛盾(即一真一假)的看法,应该根据自己的认识或判断,选择其一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要折衷,不要骑墙,不要采取含糊其词或模棱两不可的态度。也就是不可采取对于两种互相矛盾的观点都加以否定的看法。那种兜圈子式的回答,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两种判断或态度都做了否定的回答,因而为排中律所不许。唐朝有个宰相苏味道,为了牢牢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不惜有意采取违反排中律的做法。他公开说:处理事情不能作明确的决断,否则,发生了错误就要负失职的责任。因此,行文,说话,只要梯模棱,以持两端就行。后来的人便给了他一个外号叫拓苏模棱炒,即手触及物体的棱角无一定方向,你说不是左就是右,你说不是右就是左,象泥鳅一样,叫人难以抓住。无独有偶,古代有故意使用模棱两不可而不做鲜明表态的苏公,现实生活中则有故意违反排中律的王公或刘公。六十年代,某一外国领导人在甲乙两国发生边境武装冲突以后,竟大言不惭地说:“的确,我们并不认为战争是由甲国挑起的,因为这是污蔑,但是,我们也不认为战争是由乙国挑起的,因为这不符合事实。”但边境武装冲突是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按照这位领导人的观点,武装冲突既不由甲国挑起,又不由非甲国挑起,难道是从夭上掉下来的不成?事实上,边境冲突是由乙国(非甲国)的扩张主义者挑起的。只是出于某种原因,说话人表面上装得客观公允,而实则是偏袒乙国罢了。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天,鸟和兽发生了争斗,鸟取得了胜利。于是,蝙蝠跑去讨好鸟王凤凰说:“兽有四足而我无,我不是兽而是鸟,与你们是同族。”结果博得了凤凰的喜悦。不久,鸟兽再斗,鸟大败而兽大胜。于是,变色龙似的蝙蝠又跑去对兽王狮子说:“鸟有两足而我无足,我不是鸟而是兽,与你们是同族。”结果又取得了兽王的赏识。后来,鸟兽合好,蝙蝠的两面派嘴脸被揭露出来,自感无地自容,便躲了起来,从此才有了昼伏夜出的习性。从蝙蝠上述言行里,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对凤凰与狮子的表白中,一方面说明自己不是兽,另一方面说明自己也不是非兽,这就使它在思想上陷入了模棱两不可,违反了形式逻辑排中律的要求。这两种观点互相矛盾,不能同真而只能一真一假的。对于这样两种矛盾的观点,我们不能都加以否定,否则,就是违反排中律。违反排中律的错误,应在工作、生活、与他人交往中力求避免,以便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真相。当然,另一方面,又可用它来描写,衬托某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内在心理。如在元朝赵遂的一首曲里,有几句是这样写的: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实为难。在这几句曲里,表现了为妾者在给夫君寄寒衣时的“寄也不是,不寄也不是”的两不可境地,在逻辑上虽不允许,但对塑造人物来说,却很好地反映出了为妾者给夫君送寄寒衣时举棋不定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