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
全媒版
这张图片的线索看起来是有些难度。 位竞猜的朋友说是“葡萄秧子”,我仔细看了看,还真差不多。但这个东东却不是什么植物,而是一种动物,只是这种动物我们身边没有,不产于中国,所以知道它的人会少些。它是一种螳螂,尽管不产于中国,但这种螳螂的名字却被用中国传说中的龙命名,因为它真的挺像一条龙。不过尽管在图片中看起来很像龙,可实际中还是与龙差得太远了,因为它太小了,即便是刚出生的龙崽子也不会这么小吧。而且,如果认真仔细的分析,其实龙螳螂并不像龙,而是更像一段刚萌发出嫩芽的树枝,就像 位竞猜的朋友说的那样,很像“葡萄秧子”。再回头看前面我说很像一条龙的照片,龙有绿色的么?说到底、还是像嫩枝。龙在自然界并不存在,任何生物都不会“长得像”龙,而树枝是自然存在的,“长得像”一段树枝,则是有意义的,有利于隐蔽:为了捕猎、或是逃避捕猎。在自然界的这种“长得像”,就是生物的拟态。按照标准的演化生物学的描述,拟态是一种生物和另一个物体之间的进化相似性,通常是另一个物种、但也可以是非生物。一般来说,拟态的功能就是保护一个物种免受捕食者的掠杀、或者便于自身掠杀食物。在一些较为熟知的教科书或者儿童读物等中,比较 的例子会有竹节虫、枯叶蝶等,但实际上自然界的拟态要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广泛和复杂。比如这种在美墨地区存在的德克萨斯珊瑚蛇(Micrurustener),它与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另一种蛇墨西哥奶蛇(Lampropeltistriangulumannulate)相互拟态。德克萨斯珊瑚蛇是一种致命的剧毒蛇,而墨西哥奶蛇则是对人类基本无害的无毒蛇。这两者的花纹极为相似,在长期的进化中相互模拟,前者给其它小动物貌似无害的感觉、让它们不害怕靠近自己,然后德克萨斯珊瑚蛇会给予致命一击、获取猎物;而后者模仿前者是要告诫自己的捕食者、我可能是有剧毒的德克萨斯珊瑚蛇、你 离我远点儿!拟态不仅发生在动物中,植物中也有,比如捕蝇草,它就是把自己的陷阱打扮得像朵花儿,气味儿也甜蜜芬芳,昆虫就会自投陷阱。按照分类,拟态分成许多种。有些拟态属于防守型的,比如一个物种模仿另一个成功的物种,显得有毒或者是无食用价值,竹节虫模仿竹枝、枯叶蝶模仿枯叶、墨西哥奶蛇模仿德克萨斯珊瑚蛇都是此类。有些属于攻击性的,模仿成为无害的物种以吸引猎物。德克萨斯珊瑚蛇模仿墨西哥奶蛇、猪笼草伪装成花朵、安康鱼模拟发光诱捕小鱼等属于此类。还有生殖性的,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繁衍,比如有的植物花朵很像某些雌性昆虫、吸引雄性昆虫前来,结果昆虫被欺骗,但花朵借此让昆虫传粉。甚至还有自体拟态的。我们常常不解某些鱼类尾巴上有些大眼斑,其实就是这种拟态,让许多捕食者试图去误咬尾巴而趁机逃脱。蝴蝶翅膀的长丝状“尾巴”也是对头部触须的模仿,道理同样。说到伪装模拟和善变,人类社会中经常会用“变色龙”这个词来形容,变色龙的变色也是拟态。变色龙的体色变化非常多,而且可以身体分段变色。不过要说自然界真正的伪装大师,还应该是章鱼。章鱼不仅能够变色,还能够变身,能力远高于变色龙。但要说到地球上的伪装大师,当然非人类莫属。尽管人类本身并不会变化体色或形状,但人类的模拟、伪装和善变的能力绝不是任何其它生物所能比拟的。回到本话题的答案上,这种龙螳螂还是比较另类的,仅产自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婆罗洲,是这些地区的特有物种, 能长到20厘米长。螳螂大家族中所有的品种都是很会拟态的,我们常见的普通螳螂在春夏会是绿色的,体貌也像绿叶,而到了秋季,体色就会跟随季节变黄褐色,因为树叶也变黄褐色了。龙螳螂不仅体色、体貌跟树枝差不多,还进化出如同嫩芽样的突起物,这就更像刚发芽的树枝了。这种拟态其实身兼两用,既有躲避捕食者的作用,也有引诱食物的作用。螳螂家族中还有一种花螳螂,拟态更加漂亮,灿若兰花。不过,这种看起来极其娇艳的花螳螂,却是猎杀高手,拟态兰花就是为了更好的猎杀。期有奖竞猜的答案没有猜正确的,但以拟态的作用来说,回答一些植物嫩芽的竞猜也都有些靠谱——只不过都是些拟态的上当者,你们若是龙蟑螂的捕食者,大概要挨饿了。获奖名单
为鼓励竞猜,依然给 名参与竞猜、且回答接近拟态的“不二”朋友予以奖励。请获奖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