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http://www.jydxy.com/
一、铺垫:
1、特点:
铺垫是“显性”的,对于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察觉不到。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是浓墨重彩。
2、铺垫作用:
是为了衬托,描绘次要的事件或者人物,来衬托主要的事件或者人物。
3、举例说明:
《皇帝的新装》刚开始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是如何喜爱新衣服的,这就交代了他会被两个假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做了铺垫。
二、伏笔:
1、特点:
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2、伏笔作用: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进行隐性提示或暗示,以求达到前后呼应。前有伏笔,后有应笔。
3、举例说明:
《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总会为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会来。这一处伏笔,他不仅点名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是为自然。
三、前后照应:
1、特点:
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种情况作出解释、说明和交代。
2、前后呼应作用:
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3、举例说明:
《背影》一文中一共写了四次的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的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比一次强烈,滚滚热泪即表达了儿子的情感,也衬托了父亲背影形象的感人。
四、衬托:
1、特点:
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2、衬托作用:
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情感等。
3、举例说明:
《羚羊木雕》文中用奶奶的明白事理,来反衬爸爸妈妈的不近人情。
五、象征:
1、特点:
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个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
2、象征作用:
使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含蓄深刻,使抽象事物更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激发读者联想,感染力比较强,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举例说明:
《雨巷》作者通过对雨巷和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的暗示出作者既迷茫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也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
六、对比:
1、特点:
对比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
横向对比,就是将几个不同的人、事、物进行对比。纵向对比,就是将一个人或一类人、事、物,不同时间点所呈现出来的现象、特征、行为等进行对比。
2、对比作用:
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来揭示本质,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3、举例说明: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来揭示他们的贪婪自私、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
七、烘托渲染:
1、特点:
用衬托和夸张的艺术手法,使所要表达的事物更加鲜明。
2、烘托渲染作用:
使文章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文章的主题。
八、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欲扬先抑特点: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
2、欲扬先抑作用:
更能突出重点,行为跌宕,曲折含蓄,有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3、举例说明:
《蝉》先写蝉的声音使心烦,是“抑”,其次写病蝉的微弱,是“抑”,之后开始反转,蝉埋在泥土下17年,只为活一个夏天,开始令人惊讶,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这是“扬”。
4、欲抑先扬特点:
本来要批评指责的对象,可在开头以赞美颂扬的口气来写,使上下文形成对比。
5、欲抑先扬作用:
使情节波澜起伏多变,造成鲜明的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使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6、举例说明:
《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事件后,一个执法严明、廉洁公正的警察形象呼之欲出,之后写以多“变”,则是对他第一的态度的极度讽刺。这种学法叫欲抑先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