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冰聪开学季伊始,正是全球许多“第三文化小孩”选择远赴异国的时间节点。在中国,也有不少由于父母工作调动或个人生涯规划而早早出国的孩子。随着跨国婚姻、外派员工和海外留学生数量的增长,一大批小孩得以拥有在青少年时期出国并在跨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多元经验,他们被社会学家称为“第三文化小孩”(ThirdCultureKid,简称“TCK”)。这些在另一种文化中长大的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将原生的第一文化,加之来自异国的第二文化,共同融合形成属于自己的“第三文化”。同时,在TCK们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文化冲突也时有发生。在“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脱离最熟悉的原生文化,是否会给成长期的孩子带来不安?拥有跨国生活和学习的经验,就意味着TCK今后更具竞争力吗?与此同时,TCK是否无法拥有故乡这个让人依恋的家园?三位在不同时期前往不同国度的“第三文化小孩”,和我们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回答关于TCK群体的讨论与争议。Nini高中时赴美求学,学过拉丁文和韩文,曾经到首尔和香港读书,她称自己为“环球游历者”,并用“文化变色龙”来比喻TCK——不是随时变化颜色,而是擅长随机切换文化。Selena曾在肯尼亚读中学,之后到加拿大接受大学教育,海外求学的多元经历帮助她更加具备共情能力。Linda在韩国和美国分别就读初高中,她觉得对事情抱有开放的态度,尊重差异,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异国生活中。“第三文化小孩”更具竞争力还是无处是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TCK”一词就由美国社会学家鲁斯·希尔·尤西姆首次提出,当时即已受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