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之中,易的含义

《易经》有变易、简易和不易的三个原则,整部的《易经》中,有许多的道理和论述都是围绕着“易”来展开讨论的。“易”我们通常理解为变化,笼统来说,这应该是没错的,《易经》不正是阐述的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的变化之道么?但是“易”这个说法是源自何处,谁先提出来的呢?汉朝时期,有一名为魏伯阳的道人,有名“火龙真人”,其有一道家著作《参同契》,这本书是根据易理讨论修道的书,是道家文化的开源经典之一。此书中就有提到“日月为易,刚柔相当”,意思大概是说世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发展,均遵循日月变化运行的原则。我们看“易”字。在古文中,易字上半部分为日,下半部为月,日月相合便是“易”字。日为阳,月为阴,日落月升往复交替,乾坤变化。因此,日月变化也是天地的变化,“易”作《易经》便是说这本书叙述的是日月运行变化法则下的万事万物。但这只不过是其中的解释之一。在日本有一种有趣的说法。我们都知道,日本的文化传承,有相当的一部分是起源于我们中华文化,对于老祖先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他们也有自己的认知。就有日本学者认为:“易”乃“蜥蜴”也,他们说中国善于将很多现象用一种动物来代表,比如龙、马。猴子等等。而蜥蜴恰恰就是一种善变的动物,他们说的这个蜥蜴就是变色龙,它走到树叶上,身体就变成绿的,走到枝干上身体就变成棕色,走到花丛中,身子也能随着五颜六色千变化万。所以“易”便是蜥蜴。这个说法,在我看来,固然有点扯,但也不无道理。《说文》:易,蜥易(蜴),蝘蜓,守宫也,象形。易字本义就是变色龙。之后引申为变易之易。可见就是国内也有学者是赞同这样的说法的。但我们要清楚一点,日本对于我们中国文化的认知大多是带有扭曲的,是无法直达本源的。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一代,在古老的先秦时期,甚至更早,那里是否有变色龙的分布存在?当然,我本身不是学这个的,权当一问。按照出土甲骨文上的“易”字来看,易便是太阳与月亮的象形字上下结合而形成的,这便是远古的“易”字了。而日月交替,循环往复,所以古人将“易”寓意变化,也是这个道理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anselonga.com/fgms/145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