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我之所思给高中生辩友的建议

南昌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40821/4453163.html

许多高中时期的辩论队员

又或者是其他广大的高中生朋友

在追求思考广度深度的过程中

都会遇到同一个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学会思考?

谈现象

相对于“我们应该如何学会思考”,我发现他们想问的似乎是“我如何获得一套简单粗暴的方法论能够让我套到所有事物上, 让我得出看上去比别人高端的结论”(尽管通过这种方法论可以分析出不同的结论,但是这些结论背后的思路与逻辑都是一致的)。

这种问题提出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我觉得这是对高中生辩手的危害?这在我看来是许多高中生辩手没有去思考的。让我们回到刚刚的问题,高中生辩手们似乎在迫切寻找一种方法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论呢?体系化、效率、标准,毫无疑问,这些要求催生了流水线式技术的诞生。

来看看实际情况:据了解大部分高中生辩论团体都会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雄辩术作为自己入门的首要学习内容。但是又有多少朋友对智者学派本身加以了解呢?智者学派并非“爱智慧”的人,顶天只能算“拥有智慧”的人,因为“智慧”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他们赚钱的工具——智者的显著标志是他们留有相当浓厚的功利性色彩。

智者功利性的色彩很容易就会导向相对主义——因为智者在销售“智慧”的同时需要 维护自身“学说”的合法性,他们很多时候都需要去解决“世界上最强的矛能不能戳穿世界上最强的盾”这样的矛盾命题(为什么你买了他的课不影响你买我的课)。

他们的处理方式很鸡贼——一切都是相对而言,因此这个角度是对的,那个角度也是对的,总之都是对的(那你说说问题出在哪嘛),所以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技巧。但是立场与内容可没那么多相对,他们避开内容与立场,强调各种技术,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这就导致了高中生辩手们进入了一个误区,他们不断地去追求环节上的技术(辩论语气、气势、节目效果、以及其他一些不同辩位运用的“战术”“打法”等),而忽视了其他更重要的东西。最显而易见的,便是许多高中生辩手常被教导并使用的一句话:

“我承认对方辩手的观点

但是在此基础上……”

当技术被推至极端,内容的空洞就会被暴露,相对主义作为 一块遮羞布只会更让人感到羞辱。

技术过度发展导致出的相对主义会引出许多问题,其中一个最为显著的就是辩题的选择问题——忽视最基本的价值观,认为一切都是可辩的。

我前段时间看到有学生打一个辩题:“年轻人应不应该躺平”,这种辩题的出现十分让我惊讶,“躺平”本身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姿态,根本无法对年轻人的敌人——资本主义作出合理抵抗,资本再生产并不会因为你的“躺平”而受到影响,因此“躺平”的年轻人要么沦为啃老族,要么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铁蹄下被碾压。只要是一个对劳动有过实际接触的人,都能明白这是一个实际的、直白的、不可辩的道理。

对于详细辩题的详细分析,并无赘述必要,需要强调的是,必须正视这种将一切可辩化操作,价值先于辩论,而非辩论先于价值。

谈原因

那么到底为什么高中生辩手会变成这个样子?我认为原因分为内外两种:

就外部原因而言,一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小共同体被建立,意味着中心化的逐渐形成,即话语权将时刻被共同体内部核心所掌握(例如辩题的选取、评判的标准、技巧的规定)。

共同体通过对话语体系的掌握塑造幻相,让高中生辩手们以为自己在自主思考,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规矩内玩别人制定的游戏。

当然,这一现象是高中生难以解决的,因为共同体除了垄断话语权,亦垄断了大大小小的赛事举办权及交流活动开展权,因此针对此现象,高中生辩友们需要做的是认清这一现实,此外并不作更多要求。

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消费主义的不断发展,最为显著的就是各种知识付费体系下的“口才课”“逻辑课”“辩论方法课”。

为了 化课程带来的金钱收益与时间收益,一个所谓的畅销课程必然追求课程内容的普遍化与高效化,而上文已经提到过了——辩论背后需要的是真正思想内容的支撑,而这些东西是无法速成的,必须通过长时间的沉淀。

因此知识付费的授课者实际上只能传授技巧性的东西而非内容性的东西,但为了卖出去这些东西,他们总会给予自己的产品许多包装,久而久之,需求就被凭空捏造出来了,高中生辩手们也就误以为辩论只是技巧的交锋。

当然,这也跟共同体有关系——你发现这些卖技巧课的都是某些辩论团体内有头有脸的人物,所以实际上他们是在自己制定规则让自己赚钱,这亦是对上一点的补充。

就内部原因而言,现在的高中生缺少具体的社会实践。作为福柯语境下的“规训”场所,中学的职能在于对学生进行“训练”以让其完成考核,因此中学的职能并不包括为学生提供具体社会实践的机会,而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似乎只能通过网络——贴吧、微博、Q群等社交媒体。

网络社交媒体几乎成为了中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 渠道,而网络社交媒体上的价值观是鱼龙混杂的(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消费主义),缺少真实的社会实践经历与具体的社会认知导致了高中生辩手朋友们丧失了牢牢把握思考主动权的机会,这是需要时刻警惕的。

综上,大部分高中辩手都处在一个技术景观之中——对于辩论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对内容与对思考的追求,真正的思考正在逐渐被磨灭。

狭隘的视野、相对主义催生出了部分辩手的唯我论、对知识的不严谨、对思考的不尊重。将辩论称之为“怼”“开杠”就是由于这种原因导致的。(日后再谈对某些综艺节目的批判)

谈做法

知识的形成需要通过三个阶段:阅读、反思、实践,三者的顺序并无硬性规定。仔细观察一场高中生的辩论,会发现这三个环节都出现了问题——阅读了错误的书籍(或者甚至不去读书)、缺少真实的对内容的反思、没有将理论落实到具体的实践。

首先需要建立的是对知识的严谨与尊重。有些高中生辩手将知识称之“好玩”,沉浸于比身边的同学多看了一丁点二手知识,将知识当做是显摆的道具,这是万万不可的。无论是哪一个学科,背后都有着厚重的时间量度,有些知识的发展甚至还是前人用鲜血换取的,因此对知识的运用应该带有严肃态度,我认为高中生辩手朋友们在进行辩题研究时请先至少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我对这个辩题内所提及的内容了解程度有多高?

我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辩题内所提及的内容的?

我所了解的和真实的情况差距多远?

我需要通过什么手段去丰富我对这个题目的了解?

其次就是静下心来看书,或者用个好听的词——沉淀。中学生辩友们应该针对性地进行书籍的阅读,包括但不止于历史学、哲学、伦理学、法学、文学、美学方面的原著(少看某些畅销书和某些二手知识,有些玩意只能算是恶心的呕吐物)。只有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思想框架,才能有可能促进思想的发展,推动自身的思考。

在有了一定的知识后,请审视自己在这个辩题中是一种什么地位:

这个题目能让我明晰什么?对我的实践有何指导作用?

我通过我的结论要去做什么实践?

我需要通过什么标准来判断我的观点正确与否?

这个标准是谁给我的?谁定的?合法性在何处?

将学习用于实践,摆正自己的地位,是完成思考的 一个步骤,亦是最关键的步骤。

需要再三强调的是,辩手只是中学生的一个身份,作为一个辩手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时也是许多中学生需要面临的问题(只不过问题暴露出来的形式不一样罢了)。

本篇目的内容不仅仅是针对辩论,亦是针对部分中学朋友的日常学习。因此,高中生辩手朋友、其他中学生朋友们应该不断地通过学习与实践去丰富自己的认知,正如某位伟大的俄国 L先生所言:

我们要学习

学习

再学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anselonga.com/fgfz/101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