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森 发布的数据显示,年全球累计造船新接订单量为万修正总吨(CGT),同比增加万修正总吨。其中,中国、韩国、日本分别以万CGT,万CGT和万CGT位列前三。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36.3%,比位居第二的韩国高出近7个百分点。
仅从11月的数据来看,当月全球造船业新接造船订单量为CGT,中国以91万CGT的成绩名列 ,远超名列2、3位的意大利(31万)、韩国(8万)。
韩媒称,虽然距离年底还有不到20天的时间,但从目前形势来看,年全年新接造船订单量最多的国家仍将是中国。
“造船业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船企需要源源不断的订单来维持其生产力水平。”造船行业专家辛吉诚表示,在造船业低迷的时候,低价抢单往往是船企维持生存的重要手段。“只有维持一定的产能,船企才能在新订单到来的时候,有工人和船坞可用。”
为了获得新船订单,提高在手订单,过去几年间一直专注高端特种船舶和大型油轮的韩国造船业,在保持高端市场优势的同时,也开始参与中低端市场上散货船的竞争。
年以来,韩国造船业利用其品牌优势、低价抢单和与国外船东合资建造等方式抢占了 天然气(LNG)船、超大型油轮船(VLCC)的绝大多数订单。前八个月韩国三大船厂(三星重工、现代重工、大宇造船)将80%以上的超大型油轮VLCC的订单都收入囊中。
今年10月,三星重工宣布将载重吨矿砂船设计纳入投资组合,并决定与现代重工、大宇造船及中国船厂一起竞争淡水河谷的超大型矿砂船(VLOC)订单。这是三星重工在时隔近20年之后重返散货船市场。
现代重工也于不久前获得了韩国航运公司PolarisShipping的10艘载重吨VLOC订单。这也是现代重工在过去五年来接获的 规模订单。
就在韩国船企加入散货船市场竞争的同时,中国船业也在高端船舶市场上接连取得突破。
6月,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沪东中华)击败日韩竞争者,与日本商船三井公司签订了4艘17.4万立方米大型LNG运输船的建造合同。该笔订单合同总价超过50亿元。
在8月 规模的集装箱船订单争夺中,沪东中华和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击败韩国三大船厂,获得价值约96亿元法国达飞海运集团的9艘2.2万TEU级超大型集装箱船。
面对在超大型集装箱船、LNG船等韩国主导的市场上来势汹汹的中国船企,韩国产业研究院预测,在2-3年内,中国的造船技术将赶超韩国。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包张静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中国船舶工业近年来发展速度非常快,基本上所有的船型都能造,这其中就包括日韩不敢碰的豪华邮轮。但是在与日韩造船业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不能仅就比某一项技术进行比较,更要从整体来看。
“中韩在造船技术差距肯定是有的,但根源上看,这种差距还是体现在效率和管理方面。”包张静称,“按工时计算,中国船厂的平均建造效率大约是30,日本和韩国所需要的工时只有中国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效率影响成本,而成本最终也会体现在接单量上。”
去年全球新造船订单量跌至30年来 水平。韩国造船业更是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在手订单量甚至低于日本,跌至世界第三。今年以来,在缓慢复苏的全球航运业推动下,全球新造船订单快速增加。据韩联社报道,韩国船厂上半年共获得79艘船舶的订单,共计万修正总吨、是去年的2倍。“市场上的订单量整体回升是韩国船厂新接订单量增加的客观原因。同时,韩国造船业的内部调整和企业接单策略的变化也发挥了作用。”包张静说。
近两年,韩国船企不断通过裁员、要求工人进行无薪休假,并关闭闲置的干船坞等方式削减成本。
“目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如何对产能进行有效调整,使其符合需求是各国调整政策的重点。其实,中国、日本、韩国造船业的调整政策都是类似的,都是根据现在市场实际情况调整产能和产品。”包张静表示。
工信部数据显示,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韩国及日本的船舶行业削减产能幅度都超过40%。中国造船业产能也从年的万载重吨,削减至年底的万载重吨。“中国造船业必须‘痩体’,估计还将削减30%以上的过剩产能。”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此前表示。
在行业主动缩减产能的同时,市场也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强制淘汰着落后产能。除了供需关系的变化,趋紧的环境政策也在对造船市场产生影响。“新标准的实施,也在倒逼船东对船只进行更新换代。”辛吉诚表示。为了符合国际海事组织(IMO)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船东需要更多高价值环保船舶。根据克拉克森预测,年全球新船订单量将达到亿美元,比年的亿美元提高了53.3%。
对此,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已经批准28家有实力的船配企业联手转产,重点投资船舶环保改造领域。同时,韩国船企也在建造使用LNG等低危害燃料运营的环保船舶方面加大了投入。
同时,中国也在瞄准了LNG船市场。10月底,沪东中华打破韩国垄断,首次接获2艘17.4万立方米超大型浮式存储及再气化装置(FSRU)订单。FSRU是将LNG运输船和再气化外输系统合二为一的复合船舶。此前,全球在运营的23艘FSRU全部由韩国三大船企建造。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大成表示,根据船舶市场的需求热点,中国也应在大型LNG船、支线集装箱船、大型邮轮、极地船舶等需求热点的领域开拓市场,在去产能的同时,优化产品结构。
来源:界面新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