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一本旧书中查找一篇旧文章,发现了冯小刚的一篇名曰《调侃吹捧》文章。文章发在年~年之间的一期《读者》杂志上,那时他还是个没有名气的人,还没有资格谈情怀,所以我相信他的文章里透漏的是真性情,只是这种真性情让人看了之后大跌眼镜:看他一本正经的,一会儿国家格局,一会儿民族情怀,原来他是个这样的人啊,骨髓里装着这样的东西!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吹捧是他的本能,本事,他导演的饭碗大概就是由此得到的。当了导演之后,又继续他的马屁艺术,捧杀朋友,捧杀人性,从而让自己赚的盆满钵满。但是我担心的是他搞的所谓主旋律的艺术,那分明就是换着法儿地去捧杀国家啊!想想这该有多么危险!所以分享,请大家警惕。
《调侃吹捧》▲▲▲作者:冯小刚
“好梦公司”攒的 部戏是《好梦献给你》。
写一帮闲人不甘寂寞,立志改造社会风气,让互相吹捧前物成风。虽然创意还在务虚阶段,但王朔在生活中已经身体力行。
那一段时间我们经常结伴外出,赴宴席间欢声笑语,逮谁捧谁,见谁夸谁,男不分贵贱女不分老幼,一路过关斩将,无一幸免。一开始还磕磕绊绊词不达意,说了一堆的废话也不能击中要害,令吹捧对象心生疑窦。经过反复实践,失败了也不气馁,根据不同对象审时度势,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实例一:赞朋友。
我,还有王朔,还有葛优,还有谁我记不清了,在赵宝刚家饭。那是一个节日,好像是国庆节的当晚。
刚端起酒杯,王朔突然说:不对呀,今儿是国庆节,像葛老这一级的人不应该坐在这儿呵?
葛优忙问:那应该在哪儿呵?
王朔说:民大会堂,国宴呵。
葛优一脸困惑,郑重其事地说:没有人通知我叫我去呀?
王朔又说:那是您不愿意去。通知到的往往是经过权衡后才决定允许出席的。像您这一级的还用通知吗?那是必须出席的。您是谁呀?
葛优人老实,很憨厚地笑着问:我是谁呀?
王朔:您是国宝呵,国家的面子。
葛优很开心,说:原来你在这儿等着我哪。
王朔说:喝酒喝酒。幸亏您疏忽了,要不老了也轮不着我们能咱今天晚上和葛老师一起吃饭。我要出去跟别人说,国庆节晚上我和葛优起吃饭来着,你们说,有人相信吗?
王朔用探询的目光看我们,我们几个一起摇头。
我对王朔说:人家肯定会说,您说的是梦话吧。
葛优乐开了花:那天晚上他喝醉了。
许多年过去了,我向葛优提起那天晚上的事,他仍记忆犹新念念不忘。
他说:真舒服。
实例二:赞师长。
一次,华艺出版社的老金请王蒙、刘震云和王朔吃饭,我是跟着吃蹭的。
赴宴的路上,我开着车,王朔坐在后面。
王朔说:王蒙老师不容易啊。今天要好好捧他,何候舒坦了为止。
我说:您放心吧。
我是带着任务赴宴的,精力高度集中,席间他们说的正事我一句也没听进去,只等着王朔开火。
酒过三巡,王朔的嘴越来越甜,话说得越来越好听。
大致的意思是称赞王蒙老师的作品不朽,几十年前写的东西现在拿出来仍不落伍,而且常写常新,观察生活依然还是那么敏锐,对年轻人也是爱护有加,丝毫没有半点的嫉妒和不公正。这对一个享誉文坛的前辈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番话如果扔给其他德高望重的权威,又是出自王朔之口我想定是行之有效的。但王蒙老师却当即打住王朔的颂词说道::小王朔,你少跟我来这套。喝酒吧你。
王朔役词了,羞答答举起酒杯,这时我看见他扫了我眼,意思是,该你了。
我马上也端起酒杯凑趣,说:从小就看王蒙老师的书,像《(风筝飘带》那些意识流的作品更是喜欢得不得了。过去只是崇拜您的作品,今天有幸见到真人,才发现您人格的魅力也很大。
王蒙老师冷眼瞅着我不说话。
我接着说:一般像您这么有成就的人,多少年来都是在一片赞扬声中度过的,应该早就习惯了,不听难受了,可是您偏就不是,就是听不得这些虚头八脑的恭维活。这是我 没有想到的。
王蒙老师说:王朔这坏小子,我还不了解他?
我忙说:来的时候,王朔是想让您好好舒服舒服的,怎么就让您眼看穿了呢?您的洞察力怎么那么强呵?一句话就把王朔噎得够呛,没词了。这么扛得住吹捧的人不是没有,但像您这么有地位的人,不吃捧还反感,我是头一次见到。
刘震云老师这时深表赞成地说:唉,小刚这话算是说到点于上了。
王蒙老师沉着的脸,慢慢地现出灿烂的笑容。
我们起碰杯喝了酒。接下来的气氛非常的融洽,两位王老师的心情都非常的好,原本就要结束了的饭局又延长一个多小时。
分手时大家都有些意犹未尽,依依不舍。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