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获授权转载,来源:欢哥看电影
在张艺谋的家乡陕西的省会西安看了《长城》。在废都看《长城》也算应景,没查过资料,但丹霞地貌和秦腔风的丧歌显然都是陕甘交界。
关于《长城》的讨论铺天盖地,但我认为越深入具象越没意义:这是一部很明确的爆米花怪兽动作片,搞战争场面的历史考据、对人物性格做精神分析、诟病剧情不够烧脑曲折……都是小沈阳的苏格兰裙裤——跑偏了。
张艺谋用《英雄》、《十面埋伏》等试水商业大片,收获恶评如潮。也因此,从开幕式之后张艺谋开始非常有针对性的展开拍摄计划:商业大片和文艺小片穿插拍摄以做平衡。所以我们既看到胸器逼人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美合作的《金陵十三钗》,也看到风评温和的《山楂树之恋》、《千里走单骑》和《归来》。相比出身北京电影世家的陈凯歌,自己闯荡出一片天地的张艺谋显然更加精明和善于计算,也因此有永不餍足的雄心或者说野心。
张艺谋从来没有失去这份进取之心。在电影艺术领域拿奖到手软之后,他试水内地商业电影,无论如何都是不逊色于冯小刚的开拓者之一。而这次,花甲之年的张依然期待开拓新疆域:那就是走出国门获得世界认可,在主流商业电影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对于他来说,《长城》没有承载艺术野心,不过就是“送我上青云”的“借力好风”,东方神话+明星+优良制作的组合,相信有希望撬开好莱坞的大门。那样张艺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对中国电影也是好事,意义早已超出电影本身的好坏。
但反过来说,电影品质的问题,也不会因为其具备产业意义而不存在。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没有义务为中国电影的发展白白买单。《长城》终究是一部下了本钱的及格线上的 大片(虽然对张艺谋的高期待导致电影收获了略委屈的极端差评)。
《长城》的问题是虽然视效花了钱,但审美出了偏差,除了少数场景(水墨画风的雾中长城、张涵予丧歌夜放孔明灯),大部分平庸不好看、不勾人。五颜六色的服装、花里胡哨的画面、百宝囊一样的武器战术展示,成了一台热闹喜庆的春晚:
战鼓的设计体现出张艺谋的陕西式偏好,身着闪闪发亮的鲜衣,舞动双节棍式的鼓槌,这场面和战争如此违和,倒是和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氛围相得益彰。
五军的设定没有对错可言,世界观是创作者的自由。但当五颜六色的军队在长城迤逦排开,肃杀惨烈一扫而空,倒是“今天是个好日子”的欢歌要呼之欲出。
诸如此类的细节不胜枚举,看过电影的观众相信都会心领神会。这背后是主创审美的违和。也许有人会说,得了吧,怎么说张艺谋的团队也是业内 ,还能比你水准差?
但 的团队,拍板的只有一人。纵观张艺谋的作品年表,佳作背后,都有 的文学作品或刘恒这样的功力深厚的创作班底,《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活着》、《归来》无不如此;而一旦原创故事,可以百分百实现自己的设想,却往往是“重灾区”,《英雄》、《十面埋伏》都是几近失控的例子。
《长城》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意义是不会被抹杀的,但却无法作为一部艺术精品在观众心里留下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