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天赐挺灵,郭麒麟挺行

《庆余年》里的“范思辙”,似是为郭麒麟耍贫搞笑的特点量身定做,让他的演技饱受热议又收获肯定。事也凑巧,年(老舍诞辰周年)年末,舞台剧《牛天赐》上演,郭麒麟在剧中饰演牛天赐一角,扎实的表演功课,让他再次俘获了一批观众的心。

少了话剧演员常见的毛病

银幕和舞台演技双双得到肯定,这对于中国演员来说可算是一件非常 的事情了,难不成这位以相声起家、圈粉的德云社少班主,有什么俘获人心的独门绝技?

中国话剧演员的演技槽点满满,焦点有二——然而也是演员得以安身立命的两个工具:台词和肢体。台词常被人诟病的要不就是演员的朗诵腔,要不就是咬唇嚼字透着矫情;肢体动作上,要不就是演员一说台词手不知道往哪儿放,干脆站成了活体雕塑,要不就是感情一上来,表演夸张僵硬,不惜力地洒狗血。

有意思的是,这些话剧舞台上老生常谈的问题,好像曲艺演员一上手,就显得不那么成问题了。往近了说郭麒麟演《牛天赐》、苗阜演《西望长安》都是这个道理,演员演绎角色,都是眼随手动,手随心动,让人看着透着股子舒坦。仔细想想,不止是曲艺,戏曲、舞蹈演员上台,台词和肢体的配合和互动,都更容易浑然一体。

要说这是曲艺演员把琢磨角色的功课做到了家,这就显得对话剧演员不那么公平。只能说,曲艺演员与观众直接交流的经验更加丰富,他们对观众心理的拿捏往往更稳更准,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对角色的琢磨才更立得住。

说演员琢磨角色就能演好戏,这确实不能让人信服,不然北京人艺新版的《雷雨》也不会出现笑场事件。好的观演关系,不仅需要演员琢磨角色,更需要演员琢磨如果观众是这个角色,他会怎么做。如果演员做的和观众会做的一致,观众自然会觉得演员演得真,演得招人喜爱。

心理学上有个“变色龙效应”,指的是人在社会交际中,总会无意识地模仿对方的动作、表情和行为方式。而模仿一个人的行为,也被视为最快速获得社交亲近感的必杀技之一。这件事放在对观演关系的理解上,即便暂时将表演真实与否的问题放在一边,如果演员模仿的是观众在这个情境中会想到的动作或者行为,观众自然会对这个演员产生更多的共情,更愿意、喜爱看他的表演。郭麒麟演《牛天赐》的讨喜也是这个道理,这跟他平时相声四门功课的练习,与观众互动的不断打磨密切相关。

老舍打的底子好

近三个小时的舞台演出中,如果说郭麒麟的基本功为这出戏埋下了优质的种子,那一出好戏还需要肥沃的土壤,这就得归功于老舍的小说了。

《牛天赐》改编自老舍的小说《牛天赐传》。老舍先写小说再写戏剧,说起自己的创作老舍总是谦虚有余,他说自己写剧本是“门外汉”,因为总爱用更熟悉的小说手法。不过老舍的小说,却蕴含着丰富的戏剧元素,至今被改成的影视剧不仅数量大,成功的也多。

舒乙曾将老舍短篇小说的特征概括出六点,大意包括:一是有头有尾……具有中国古典小说的传奇性,故事性强,但又是现代的;二是以人物描写为重点,努力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总要塑造一两个令人难忘的主人公;三是不说教,不直接点题,让读者读完之后受些感动,自己去思考作品想说明什么;四是人物都是小人物……作品充满了对他们命运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anselonga.com/fgjj/109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