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写实变色龙玉雕,礓裂色全用活了

黄一帆作品《喜形于色》

随着雕刻工艺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审美观念的改变,玉雕题材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内涵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

作为外来物种,变色龙是典型的现代玉雕题材。据介绍,变色龙学名避役,属蜥蜴亚目避役科爬行类,产于东半球,主要树栖。

作为一种“善变”的树栖爬行类动物,变色龙是动物界当之无愧的“伪装高手”,它的皮肤颜色能够根据环境因素(如光线、温度以及情绪)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在玉雕的寓意取材中,变色龙也因为这个“变”字衍生出了随机应变、独行天下、事业有成等等寓意。

《喜形于色》是今天介绍的 件玉雕作品。

作品原料如图,是一块黑白青花籽。料的缺点很明显,一端翠色有礓,并且存在错综多裂。(除了图片上的起皮大裂,翠色处和白肉处更有多处柳裂和震动裂。)

虽然裂多,但玉质通体细腻。所以俏色巧雕,恰到好处的将裂与三个色块融合在一起,是这块玉的设计基础。

思前想后,玉雕师 决定以变色龙为题材,在巧妙利用翠色的同时,以变色龙身体间的缝隙尽可能的将裂处理掉。

从草图上我们可以看出,玉雕师设计了三只变色龙:其中一只大的变色龙头上正好有小虫飞过,两只小变色龙正目不转睛的盯着,大变色龙面对这两只小变色龙,显得有些惶恐无措。

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除了三只变色龙之间的缝隙压裂,大变色龙的冠部、中变色龙的尾部以及小变色龙的右腿处,都巧妙的做到了压裂设计。

主体定下后,背景上便是以墨玉部分俏色巧雕了一朵灵芝,侧面大裂以变色龙依附的树干将之藏了起来。全都处理完后,我们看下成品吧,你觉得怎么样呢?

第二件作品《变有变化》是由一块白玉籽制作成的。原料呈子弹型,因身上有几处沁皮裂,所以没有办法直接盘玩被定义为作料籽。

按照最初的设计,呈现出的是一只变色龙捕食小虫的瞬间,这样正好可以处理掉下方的沁皮裂和侧面的几处小裂。

然而在处理高光的过程中,由于打磨师傅的失误,将变色龙舌头打裂了,所以这个方案便做了些许的改动。

玉雕师将断了的舌头改成了一朵玉兰花,小虫受到了花香的吸引。这样的改变也使得作品的立意发生了改变。

现在的变色龙,既可以说是伺机而动,也可以说是一同赏花,作品内容更丰富的同时,也削减了原有的暴力因素。

侧扁的身体、高耸的脊椎、卷曲的尾巴……变色龙的细节刻画生动传神。

而灵活多变的创意,更将动物与植物结合起来,浓缩到玉石之上,既看到了生命的灵性,也看到了自然和谐相处的感觉。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变色龙内敛而不张扬,它默默等待,只为伺机而动抓捕猎物。

这就给了我们启示,要想成就大业,就要先学会忍耐、等待,厚积薄发才能事半功倍。

那么,黄一帆的这两件玉雕作品,你更喜欢哪一件呢?留言聊聊吧~

声明:本文由原创,任何形式的抄袭必追究,欢迎喜欢和田玉文化的朋友订阅。

-再读一篇-

万水千山总是情,点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anselonga.com/fgjj/11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