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周易》电视专题纪录片解说词
王万顺袁建国编著
集易学的起源
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伏羲、周文王、孔子)世历三古(上古、中古、下古)。———汉书艺文志
这条一百多万年前就出现在中国版图上蜿蜒东流的黄河,作为母亲河,它不仅哺育了一个伟大的华夏民族,同时也孕育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
这是流经河南洛阳孟津区会盟镇的河段,这是流经洛阳洛宁县西长水村,注入黄河的洛河。华夏文化的源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相传大约在五千年前的“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黄河和洛河分别有龙马和神龟背负着神秘的星象图出现,这两幅精妙绝唱、高深莫测,由数量不等、排列各异,代表“阴阳”“五行”的黑、白点构成的图案,被后人称为河图和洛书,周易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中的中国人文始祖伏羲,根据河图“一画开天”,创立了“八卦”,也就是“先天易”,成为后世易经形成的最原始的依据。几百年之后,传说大禹治水时,发现一只背上绘有如同文字的五彩神龟出于洛水,是为洛书,大禹从中悟出了宇宙万物的生克关系后,开九州,通九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
这是甘肃天水卦台山,这里的三阳川画卦台,相传是伏羲“一画开天”创立“八卦”的地方。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当时究竟是谁根据这两幅图演绎出“易”?这个问题后人有多种说法。其实这些所谓的神秘的“图““书”,不过是古圣先贤经过长期悉心观察山川地理的形势变化,观察鸟兽身上的纹理与地上万物生长的情况,通过某种现象的启迪获得灵感,创作出阴、阳两种符号,并将其巧妙组成八卦图案,来模拟人与自然现象。
八卦图以“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的格局把宇宙间万事万物归为八大类,从空间上看它们阴阳相互对立,从时间上看它们四时周期终而复始,为人类认识自然开辟了一条智慧的大道。这是在“龙马负图”之地建造的龙马负图寺,这是在“神龟负书“之处立起来的“洛出书处”石碑。
河图洛书的具体年代和作者现在还无法考证,但“易”就是根据这两幅“天赐”的图和书的符号画成了由“阴(--)”“阳(——)”符号代表的八卦,以此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有关“河出图”“洛出书”的民间传说,在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表明中华文化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且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易经包括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部,周易之前的易经有两部即神农时代的连山易和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商朝末期,周文王在研究伏羲先天易与这两个易的基础上演绎出周易,史称“三易三世”。这三个易虽然都是由八个经卦重叠出的六十四个别卦组成,但它们的占筮方法却各不相同。
周易,是经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创立的后天八卦,按照宇宙自然发展规律重新对六十四卦推演、排序,并赋予卦辞,其四子周公———也就是周公旦作爻辞。五百多年后,时至春秋末期,孔子晚年经过潜心研究,并同其弟子对周易进行全面诠释,形成了易传,所以传世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共有两万余字。易传又称十翼,其实就是孔子及其弟子以“德义”思想对周易古经解说和发挥的“论文”集,是理解周易的一部古代汉族哲学伦理的经典著作,并由此将先前卜筮的周易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成为中国文化的渊源。当代易学名家金景芳先生给予易传很高的评价,他说:易传是理解周易的一把钥匙,没有易传的话,我们今日便不可能看懂周易。
由于上古时期系统的文字还没有形成,连山易和归藏易没有卦辞与爻辞,并且早已失传,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易经所指的便是周易。
对“易”的叫法和解释,虽然有多种说法,但表示“变化”的意思是人们的共识。比如古人发明这个“易”字,就是上面用“日”下面用“月”来表示日月交替变化。甲骨文中的“易”字还有一种表达就是用一个水杯向另外一个水杯倒水,表示移动,还有一种说法是“易”字借用了“蜥蜴”的“易”,因为蜥蜴是变色龙,当外界的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它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古人把阐明天理、人道的书籍通称为“经”,“经”在古人眼里是最神圣的经典。易经就是反映天地变化的经典,至于“卦”的解释,由于上古时期没有文字,也没有纸张,古人记事靠的是在绳子上打结,打结的绳子往往是悬挂起来形成了“卦象”。易是根据自然现象的变化而创造的,它最原始、最实用的功能是预测天气,也就是说最早是用来做天气预报的,为了让更多外出的人们了解天气,就将绳结挂在树上供人们观看,所以“易”的内容就成了“卦”。
这是周易的诞生地———位于安阳市区南10多公里处的汤阴县羑里城,这块方圆1万平方米的商周遗址羑里城也叫文王庙,是世界遗存最早的国家监狱,也是风靡全球的周易文化发祥地,它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名扬海内外。据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报任安书记载:“画地为牢”“文王拘而演周易”,三千年前周文王姬昌在这里被关押七年之久的历史典故,就是源于此地。
虽然易经已经是一首流传五千多年的古老的谣曲,但它超越了历史进程中的局限性,以无限的魅力影响着中国和世界。这是由汤阴县人民政府与安阳周易研究会多年来在汤阴羑里城举办的祭奠活动,这既是对周易作者虔诚的祭拜,也是对周易思想诞生的辉煌盛大的庆典,正如19世纪德国 的哲学家黑格尔所说:“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是有 权威的)”新中国开国 毛泽东,从没有放弃对周易的研究和应用,年他曾在中国共产党八届二中全会说:“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代的两点论形而上学是一点论。”周易作为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 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沉浮浮,历经种种坎坷与考验。
本文选自王万顺袁建国《话说周易》郑州大学出版社年6月版
作者简介:王万顺,年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县,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安阳市人社局退休干部, 周易文化学者;郑州大学《周易》与古代文献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安阳周易研究会顾问、羑里城发展顾问、安阳市第三届最美(博学)老人;潜心研学《周易》近三十年,撰写易学研究与宣传各类作品多万字,包括报刊发表余篇(海内外上千家互联网平台收录转载),出版书籍《走进周易》《易学与中华文明》,在国内社会各界做推广《周易》文化知识讲座与专业授课百余场。
作者简介:袁建国,年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市,中国创业培训(SYB)讲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安阳市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影视家协会会员,吹画“非遗”传承人;出版有《靠近社会走进人生》《文坛快枪博文精选》《全民创业读本》《创业知识问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读本》等著作,撰写影视剧与电视片30余部,做《河图洛书》《易经哲学》《殷商文化》《人类行为本能》《甲骨文》《弟子规》《婚姻与家教》《创新创业》等讲座数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