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名人背后的
奋斗故事和人生境遇
扫一扫温州名人故事
来源:世界温州人云社区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日前, 温籍海外华文作家张翎回温受聘成为温州大学首位驻校作家。
作为一个地道的温州人,张翎的身上流淌着敢于追梦的血脉。从温州到上海,从上海到北京,又从北京闯荡到北美,梦想的力量让张翎无所畏惧地行走在路上。
在当代世界华文文学史上,张翎和严歌苓、虹影被誉为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三驾马车”,莫言在给张翎《交错的彼岸》作序时写道:“地球上有鸟儿飞不到的地方,但没有温州人到不了的地方;世界上有许多艰苦的工作,但似乎没有温州人干不了的工作。
能吃苦、能耐劳、敢想敢闯、永远不满足现状、充满了幻想力和冒险精神,这就是温州人的性格。”
张翎
张翎,浙江温州苍南人。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后就职于煤炭部某机关任英文翻译。
年赴加拿大留学,分别在加拿大的卡尔加利大学及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和听力康复学硕士学位。
现定居于多伦多市,曾为美国和加拿大注册听力康复师。
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写作发表,代表作有《劳燕》《余震》《金山》等。
小说曾获得包括中国华语传媒年度小说家奖,华侨华人文学奖评委会大奖,台湾时报开卷好书奖,香港《红楼梦》全球海外华文长篇小说 奖等两岸三地重大文学奖项,入选各式转载本和年度精选本,并六次进入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
根据其小说《余震》改编的灾难巨片《唐山大地震》(冯小刚执导),获得了包括亚太电影节 影片和中国电影百花奖 影片在内的多个奖项。
根据其小说《空巢》改编的电影《一个温州的女人》,获得了金鸡百花电影节新片表彰奖和英国万像国际电影节 中小成本影片奖。小说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国际发表。
用文字为温州文化发声“呼吁在外温州人,用文字为温州文化发声”。
本周,张翎回到温州参加温大文学周活动。“我年轻时阅读的主要是欧美的经典作品和中国的名著,之后慢慢开始对非虚构性的作品产生兴趣,譬如回忆录或自传性小说这一类。”
张翎希望为温大师生分享她的阅读历程,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拓他们的人文视野。
“现在我觉得自己又到了另一个阶段,我现在在开始探讨非英语系国家的作品,比如南美的、西班牙语系的、以色列的、伊朗的……这些地区的作品以前从未进过我的阅读视野。”
对于温州的“文化现象”,张翎表示,温州 不是一个文化贫瘠的地方,在外有许多温州人努力的用文字为温州文化发声。“这几年,有各式各样的读书会在温州蔓延,还有随处可见的城市书房,这是温州文化的发展非常好的现象。”
她希望,温州文化能得到各界的响应与扶持。作为一名写作者,张翎建议年轻人多读一些工具书之外的“闲书”。“我希望年轻人在成为有用的人的同时,还能成为有趣的人,丰富的人。”张翎说。
别人不的“我会特别,纪念碑上没有的名字。”
年春天,旅居加拿大的作家张翎终于下定决心,辞掉做了17年的听力康复师工作,成为一名职业作家。
尽管她二十岁就发表了 篇散文,但真正开始持续写作,还是在九十年代中后期。这些年来,她靠着听力康复师的职业来养活自己的“文学梦”,现在没有了工作的束缚,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追逐自己的文学理想。
自从开始了全职写作后,张翎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回归阅读和旅游,她说,通过这种间接的生活体验来填补自己认知的空白点,通过别人的世界带给自己原本生活固有模式的碰撞,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
带上面包,带上水,穿过几条街,拐过几道弯,意外地“撞见”许多创作的灵感。“在巴黎,每走过一条小街,街口的路碑上会写着‘在年的某一天,这个角落里倒下一位自由战士’。”张翎说,往往是这些历史记载之外的“无名战士”给予了她莫大的震撼。
关于抗战,张翎更加一些先前鲜为人知的事情。她说,“刻在纪念碑中的名字,已经有足够的人去纪念、去缅怀。我会特别那些纪念碑上没有的名字。”
“战争的后遗症”“我们都很战争,却忽略了战争的后遗症。”
疼痛常常出现在张翎作品中,曾被改编为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小说《余震》、描写清末华工及其后代在异国他乡奋斗历程的小说《金山》等作品无不暗含疼痛。
对此类题材的偏好,与她听力康复师的职业经历密不可分。17年的听力康复师生涯,不仅为她带来稳定的物质报酬,还为她提供了许多文学创作灵感。
因为工作关系,她会接诊很多经历过战争的退伍军人,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难民,与这些特殊群体的密切接触,让张翎对战争和灾难有了自己的认知,也让她对创伤后遗症有了特别的兴趣。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她还是见习听力康复师时,她遇到一位看似健康正常的白人病人,当她走近他,准备为他做听力测试时,他突然情绪失控地大叫起来,她无论如何都无法安抚他, 只能求助自己的导师。
事后张翎才知道,原来这位病人曾是一位被俘虏的老兵,在战俘营的经历,让他很容易情绪失控。“他肉体的创伤早已愈合,但时间却没能抚平他内心的伤痛。”张翎说,我们都很战争,却往往忽略,在战争之后,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故土的养分“我从故土中汲取写作的养分。”
自年始留学,张翎这些年一直生活在加拿大,但她的作品始终与故土——温州,有着千世万缕的关联。
的一部长篇作品《劳燕》的故事发生地,就在温州玉壶(书中为月湖)。故事以抗战时期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为背景,这是美国军事援华的一部分,也是两国合作建立的战时跨国情报机构。
“无法想象在这样与世隔绝的村庄里,曾出现过一队美国军人,这些“番人”(当地人对外国人的称呼)一定剧烈地震撼过玉壶几千年来形成的固有生活方式。”尽管张翎从小在温州长大,但此前对这段历史完全陌生,她甚至不知道有玉壶这个地方。
一次偶然地阅读一本战争回忆录时,她被这段淹没的历史所吸引。于是,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又实地走访了中美特种技术训练营幸存下来的中美老兵,并亲身去当年的训练营做实地采访。
童年和故土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密码,已经 地驻留在一个人的血液中,从来不会忘记,所以不需刻意记起。“我从故土中汲取写作的养分。”尽管张翎走过了很多地方,她在距离故乡遥远的异国生活,可是小说想象力落脚的地方,总归还是故土——那是她最强大的文化营养基地。
讲述名人背后的
奋斗故事和人生境遇
扫一扫温州名人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查看
灵溪二中,最美不过匆匆那年!
苍南惊险一幕,一辆公交车直接开进了超市!
医院搬啦!新地址在这里!
又一个喝酒出事的,家属把聚餐的10个人全告了!结果太意外!
一男子在灵溪喝酒喝死了,别再劝酒了...
商务合作(同)
法律顾问:郭炳彪律师浙江泽瓯律师事务所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哪里能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