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刚入职的青年老师谈成长及语文教学之四我

白癜风医院济南哪家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40108/4323349.html

我写教案

写教案就是备课,怎么备就会怎样写。

教了近40年的书,不知什么样的教案是规范的教案。我写教案似乎经历了比葫芦画瓢、围绕主题、简单提示三个阶段。

初次写教案,是在南宫中学实习的时候,那个教案似乎写了一个月,文章是契诃夫的《变色龙》。当时,写教案照着南宫老教师的模本,什么教学目标、重难点——其实根本不知道是不是重难点,教学步骤按一 来写的。开始没有练习的安排,看了其他教师的教案中,有练习, 也加了两道练习题。记得上课,基本上是按照教案上写的内容上的,教案上是什么话,就给学生说什么话,似乎没有丝毫的改变。其实,那篇文章上课的时候,已经会背了,讲课讲到 脑子一热,感觉到内容应该让学生记住,所以,灵感一来,编了几句顺口溜,结果练习没有布置,就到了下课的时间。 ,受到老师好评的,就是那灵感一来编得几句顺口溜,并且作为典型报到了学校,这个事件影响了我以后的教案的撰写。

刚教书时,教案写得十分认真。每一篇目标、重难点、步骤、练习均有。自己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一般是从两个角度来考虑,德育目标,比如通过学习这一课,让学生理解了什么道理,学习人物的什么品质等;能力目标,即通过学习这一课,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写作的、阅读的。具体联系大纲、考虑编者意图,说是这样说,其实办不到。有时候,一篇文章,自己根本不知道写得怎么样,好在何处,你说培养这品德、那能力的,不是瞎话吗?有时候,目标呀、重点呀,大都是是照抄教参上的内容,书上说什么,就往教案上抄什么。书上说黑,就认为是黑;说白,就认为是白。具体为什么是黑的?如何白法?自己根本不清楚。但,当初的备课可是很认真的,导语怎么说,那个字怎么读,文章分几段,段落大意是什么,这些课堂上必须讲的,都写得一清二楚,一点也不敢懈怠。开始教书,总怕教不会学生,总怕这里掉了,那里落下,所以详详细细是当时教案的特点。这个时期,自己感觉坚持了2——3年。现在看来,这个阶段属于瞎驴撞槽,属于“蒙昧无知”,属于牙牙学语,但又是必经的过程。它下的是笨功夫,死功夫,也是真功夫。可以说,这个阶段,是塑造、成就自己的基础!

任教5——6年以后,特别是教了一遍初三、高三以后,对教书似乎有了些感觉,也就是,不全是瞎驴撞槽,全是照本宣科了,似乎自己在思考些问题了,看了课文以后,不急着翻教学参考书了,要停顿下来想想了,这些首先从教案中反映出来。教学目标也不光从参考书上抄写了,大多是自己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定下的,重难点也是经自己的分析得出,写教案的格式虽然还是那样,但是,内容有了自己更多的东西。特别是高中教了一遍以后,继续教高三,并且是复课班,你怎么办?说实的, 遍高三是抄着别人的东西教下来的,记得当自己在书店买了一本《高中语文复习》,它大约页的样子,那个时候,资料订阅几乎没有,让学生每人买一本做不到,怎么办?就自己每天刻蜡纸,每天印,每天让学生做,做了再讲,这些刻印的材料就成了教案,也没有什么目标重点难点了。但是复读的班级,就不一样了。一般复习, 轮要先复习一下课本,课本内容人家学生都学过,你说,你再按参考书上的内容来分析,其他老师都这样上了,你说学生吃吃过的饭还会香吗?为了让学生把学过的再学出点新东西,怎么办?自己必须对文本进行钻研,自己钻研的内容就是教案的内容。这个时候,教案的内容自己的东西才真的多起来,有时候,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充实些,印象深一些,就搞专题的东西。比如鲁迅的文章比较多, 册有鲁迅的作品,二册、三册也有鲁迅的作品,就把他们弄到一块进行研究(现在叫主题阅读),有的从宏观的结构,有的从微观的语言,这个时候的教案,才感到是自己教学用的真教案,这个时期是自己进步 的时期,也才感到教案的内容真正融入了自己的心血、智慧,它是自己的一种心灵图式。它独特、丰盈,充实,有心灵的跳动,有自己的魂魄,也充满着内在的张力。

这个阶段,时间最长,大约经历了10多年的样子,教案的撰写就到了下一个阶段,即提纲式。有些文章已经教了好几遍,可以说是烂熟于心了,当然,每次教读肯定会有新的思考和思路,但毕竟文本的熟悉是有效教读的前提。而可喜的是,自己对一般的文章,只要是拿到手里,看上一篇,总能从内容、结构、语言技巧上,看出点门道,说出个所以然来;教读一篇文章,总感到,既能够从文中的开头教起,也都能够从中间切入,也可以从结尾倒逆。更多时候,随时发现的问题较多,并且,越是随时发现的,引导学生思考越顺畅,越有效,最重要的是,过去是教教材,现在基本上是用教材教,所以,这个时候的教案就十分地简单,没有了那些目标啊,重点难点呀的点缀。

说了一大通,自己只是把自己教案内容的变化,做了交待,但是,不少学校对老师写教案,是作为一项任务来要求的,就是说,作为老师你上课,就必须写教案,这一点是对的,俗话说,不打无把握之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吗,你上课不写教案怎么行?但是,目前不少学校的老师,似乎写教案成了一种负担,本来教案的撰写,是一种发现之旅,是一种展示自己认知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可由于不少学校,教案撰写要求的死板、单一,就成了老师的负担,比如,本来我可以一个教案上两节课、三节课,你管得着吗,但学校一般要求必须是一节课写一个教案,否则就扣分;有时候,检查教案,就是查张数,你说晕不晕,个性化教案不提倡不保护,化一性教案必伤身和伤心。这也涉及到老师个性化发展的问题。我这个人,一向对学校要求的事情,根据教学的实际来做,一般不计较得失,写教案亦如此,你再扣分,我一般不会因为应付而耽误我很多的时间,我追求的是特色,但,在学校如果遇见内行的领导,明白的领导,知道统一与个性发展的领导,便是自己的福气。记得我那是任教10年左右的时候,我那时写教案,大都是自己对材料的搜集,自己的想法也较多,这些东西,是我的心血,有的是研究成果,后来不少发表的文章的思路,就是写在教案上的。所以,学校发的软纸的教案本,我一般是不用的。我用了自己买来的大的记录本,同行看我似乎个别,但我知道我是用心来写教案,所以,我必须珍惜。记得当时,有一位领导对我的教案极力否定,说写的是什么?但,副校长杨家楣对我的教案公开进行了表扬,他当时已是特级教师。从这个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的成长、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挥,和学校领导的认知水准和态度关系是很大的。

教案,教学的方案,没有心灵浸入的方案是浅薄的,没有个性的方案是平庸的。统一要求和个性的融合则 的教案。

说了这些,不知道能不能对青年朋友有所启发。

附短文——教案——心灵的图景

“教案,教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制的教学的具体方案。”它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它呈示着教学目标,规定着教学时间,确定着教学方法,划定着教学步骤,圈定着教学内容以及重点、难点等教学诸方面的问题。

它是客观的、静态的。教案的撰写首先要依据文本的内容,以及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要求、目的甚至方法。它的设计必须是教材的内容所规定的范围,大纲以及文化要素所提供的指向,而授课大体上以它作为基本的依据。

它更是主观的、动态的。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其内容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因为文本内容所呈现的意义、情感有时是对朦胧的、难以确定的,还有“形象永远大于思想”的特点。比如《荷塘月色》,比如《雷雨》,比如李义山的《无题》。所谓“一千个人读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来特”。内容的理解、艺术的把握又总是和每一个老师的文化素养、艺术积累,对文本所呈现的内容的理解、感悟以及哲学素养、人文关怀相关联的,所以它又是独特的“这一个”。教参应作为多种参考读物中的一种,教案更不是它的“克隆”。教案是多种认知的借鉴,是丰富内容的吸纳,它是一个开放的载体,是一位老师独特的探求和创造性新解的展示。

真正的教案,必须是老师独特思想的凝结,是老师生活、艺术、思想积累的自然呈现,是血与汗的结晶,是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过程。曾试教某省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作家丁玲的散文《曼哈顿街头的夜景》,作者采用强化对比的手法,以多姿多彩的笔触描绘了曼哈顿街头的夜景下一个可怜的老人的形象,借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这种以偏盖全、先入为主的简单结论正确么?让学生产生这样的意念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建构,有利于“吸收一切先进文化成果”么?还有许地山的《落花生》真的是一篇好文章吗?那种主题先行,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有必要让学生学习么?他的褒和贬,他非此即彼的做法是全面、辩证的观点么等等,所以教案在求真的过程中,还凝聚着我们的眼光、识力、和勇气。

真正的教案有想象的飞翔,有创造的欣悦,有情感的投入。“登山则情满于山,察海则意溢于海”,“观古今于须夷,抚四海于一瞬”。而 的教案是飞动的心灵对心灵引发的遥想。

教案从实质上说,是每位老师心灵的图景。

陈宝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anselonga.com/fgjn/100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