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中的第十四句。对于这句诗,《唐诗鉴赏集》(年版)解为:
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
《唐诗鉴赏辞典》(年版)解为,望长空:
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又该平添几多愁苦!
詹冬华博士对此句仅简单解为:
便是托以龙雁,聊寄愁思。
以上资料和研究者对这句诗的解读基本上都和王僧孺《捣衣》诗“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的含义相近,研究者对诗句内涵并未作深入分析。
《春江花月夜》被认为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其景色描写,扑朔迷离。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曾说,此诗“觉得亦虚亦实、忽此忽彼,跳动的、断续的,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觉得有深邃的、丰富的东西蕴含在里面,等待我们去挖掘,体味。”笔者阅读《春江花月夜》尤其喜欢“鸿雁”这句诗,觉得其含义丰富,值得好好体味。
一、多次转换,求变求新
首先表现在结构上。整首诗共十八句可以划分为四节,前两节各有四句,分别写春江的幽美景色和作者由此对人生宇宙的思考;第三节共六句,写思妇怀人;剩下四句为一节,写游子想家。“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在诗中是第十四句,位置正好处在第三节的结尾。第三节的前五句主要是写思妇在明月楼上遥对明月,月色恼人,寄心月华,写法上是既叙事又写景。本句诗是对前五句的一个收束,并开启后文为写游子想家作铺垫。如果说前面内容在结构上分别起到“起”“承”的作用,那么,这句诗主要就是起到“转”的作用。另外,转换还表现在韵脚的变化。本诗从开始到结束一共十八句,每两句一转韵,构成一个小单位,表达一种情感或者一次视野的转换。这样经过九次转韵和视野转换之后,完成了一个从月亮初升到月到中天再到月亮西沉的时空循环,也完成了一个生命感悟、情感体验逐层递进、互相融通的审美之旅。这句诗位于第七韵(押“n”韵)和第八韵(押“ɑ”韵)之间的转换,帮助整首诗形成九次转韵。“九”在周易中是 的阳数,从零至九递进之后必回归到零,构成一个圆满的循环。本诗即是一个情感从无到有,又从有返无的圆满过程。转换求变还表现在诗句蕴含的情感的变化上。对于这一点,笔者将在下文“工于用典,巧在衬托”中详细分析。
二、工于用典,巧在衬托
“鸿雁长飞”“鱼龙潜跃”暗含两个典故。“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至北海去放羊。十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鱼龙”典故出自《国史补》卷下:旧言春水时至,鱼登龙门,有化龙者。这样看来,“鱼龙”应该是善于游水的神鱼。同时,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也有关于“鱼”和“尺素”的典故。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指书信。故“鸿雁长飞”指思妇想空中飞过的鸿雁会带来游子的音信(青枫浦在湖南的浏阳县,春雁由南往北飞);“鱼龙潜跃”指思妇想通过水中潜泳的鱼龙带去自己的问候。“鸿雁长飞”“鱼龙潜跃”是紧承上句抒情的,诗人接下来表达的情感却曲折得多。在前句诗“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之中,思妇寄心月华之情非常强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思妇想象身在远方的游子此时也正和自己一样凝视天空一轮圆月思念故乡亲人。当月光均匀地洒在两人身上时,她是多么想乘着月光飞到游子身边!这种飞身的想法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嫦娥奔月的瑰丽,此种愿望一旦实现,不就正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痛快与惬意吗?可是,在张若虚的笔下,这种痛快惬意的感情却很快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弯。“鸿雁长飞”却“光不度”,“鱼龙潜跃”仅“水成文”。句中的“度”应该解释为“飞过”,“文”同“纹”解释为“水纹”。此时,长空中鸿雁远飞,难出光影;江面上鱼龙跃动,仅见水纹。鸿雁、鱼龙的信使作用受到了限制,思妇之前的欣喜之情很快随着视角的转换和景物的变化而发生转变,由希望变成失望。诗人融情于景,用这种景物描写来反衬思妇心中寄心月华之念的不能实现之情,强烈地表现了其内心的惆怅与迷惘。
三、善于联想,丰富意蕴
首先从虚实的角度看,这句诗是虚写的内容。虚写也会涉及想象,就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是实写,“黄河入海流”是虚写,是王之涣的想象,他站在楼上其实并不能看到河流入海的场景。本句诗也是虚写,是思妇的想象,她倚在窗户边想象天上有鸿雁轻快飞来,水底有鱼龙急速游去,鸿雁和鱼龙在她的心底双双“飞”过。其实这样的景在“江天一色无纤尘”的春夜里是看不见的。我们都知道,大雁有秋去春回的候鸟习性,江河有互相连通的地理特点,诗人只是根据此情此景合理生发想象展现才思。正如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说:
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
这样联想后就使本诗在“春、江、花、月、夜”五种意象之上又增加了新的意象,拓宽了诗歌的画面,诗歌的表现力也变得更强了。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使诗歌的画面更富有层次;增强了诗歌的时空感,使诗歌的意境更为宏伟开阔。其次,这句诗所表现出的意境特点照应了诗歌前四句所描写的春江夜景的意境。正因为夜色如此所以似乎都能令人看见鱼儿在江水中潜游时激起的水纹。这是一片纯净澄澈静谧的天地,月色美得令人心醉。但这轮“孤月”投下的如“流霜”般的月光又使这朦胧的春江夜色染上阴冷的色调,让人内心产生淡淡的忧伤。其实,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整首诗都在空灵静谧中蕴藏着淡淡的悲哀和冷意。诗人似乎洞穿了人性中无可避免的忧伤,看透了生命中所布满的无常的捉弄。
张若虚就是这样高明,短短一句诗,十四个字,把人物的感情表现得如此曲折缠绵、如此真切感人。一句诗如此,全篇更是动人,难怪古往今来的读者对这首诗评价如此之高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