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什么 药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0613/4189250.html
要了解《周易》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弄清书名的含义是很有必要的,可惜从古至今,意见纷纭,没有一个定论。但是无论意见是怎样的不同,都没有跳出“卜筮”与“哲学”这两个圈子。
一、释“周”
东汉经学家郑玄在《易论》中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也。”他将“周”看成是易理的一种文化属性,理解为圆周的“周”。“周”是一个“圆”,圆满包容,无所不备。古人认为圆物必动,“圆”,象征着动。所以“周”字具有圆满运动的含义,这恰好是易理的根本。清人姚配中对郑玄的说法又加以引申,在《周易姚氏学》中说:“周,密也,遍也,言《易》道周普,所谓‘周流六虚’者也。《系辞》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云:‘周流六虚。’盖《易》之为书,始终本末,上下四旁,无所不周,故云‘周’也。”这是对“周”字做了哲学意义的解释。
唐代的经学家孔颖达将“周”切实地解释为“周代”“周朝”。所谓“周易”,就是“周代的易”。他在《周易正义·论三代易名》中说:“《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就是《诗经》里所高歌的“周原”的“周”。“周原”,在今陕西扶风县和岐山县境内,是周代先祖古公亶父的发祥之地。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周易本义·周易上经》中注曰:“周,代名也;《易》,书名也。”这是对“周”字从历史角度做出解释。
“周”与巫术占筮有关,由此更能说明《周易》的文化智慧原本在于占筮。持此说者运用文字训诂学来剖析“周”字。
我们先从“周”的语义上看,《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周,密也。”于是后世有“周密”一词。《礼记》有“傅人则密”的记载,是说匠人师傅做事考虑得很“周到”“周密”。郑玄为此注曰:“密,审也,正也。”这样“周”以“密”为语义中介而转义为“正”,后世又有“周正”一词。“正”又通“贞”。郝懿行《〈尔雅〉义疏》:“正亦贞也。”“贞”又有“卜问”的意思。《说文》:“贞,卜问也。”《周易》经常出现“贞”字,往往具有“占问”的含义。从“卜问”到“占问”,具有内在的文化机制上的联系,“占”是对“卜”的一大发展,是一种特殊的“卜”。通过上面的辗转训释,便不难看出:《周易》之“周”字,有“密”的蕴意;“密”有“正”的含义;“正”又与“贞”通;而“贞”的本义是“卜”或“占”,于是“周”与“卜问”“占问”的联系就找到了。周、密、审、正、贞、卜、占。
再从“周”字的形体构造上看,《说文》:“周,从用口。”而“用”字在《说文》部首中与“卜”“爻”同排在一起。《说文》:“用,可施行也,从卜从中。”其含义显然与“卜筮”相关。至于“从卜”,自然是“卜问”“占问”;而“从中”是什么意思呢?“中”,《说文》云:“从口
,上下通也。”而“口”,《说文》云:“从所以言、食。”“
”,《说文》云:“上下通也。”由此不难看出“中”就是“占卜所得之言,上下通也”。难怪在《周易》经文中,乾、坤两卦有“用九”与“用六”,这个“用”字,其实就是一个与卜筮相关的字。“周”字中的“从口”,也是表示向神灵询问,含有“占问”的意思。这就是“周”字的语义本涵,在《说文》中“周”排在“吉”的后面,可见其与占卜的关系。作为原为卜筮之书的《周易》,沿用与殷卜有关的“用”字与“周”字,有力地说明了《周易》书名的缘起,是与中华古代的卜筮文化密切相关的(王振复《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
二、释“易”
1.日月为易说
这是汉人对“易”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易纬》云:“日月为易,象阴阳也。”郑玄认为:“易者,日月也。”《说文》也讲:“日月为易,象阴阳也。”魏伯阳《参同契》说:“日月为易,刚柔相当。”这种“日月为易”的思想,有的偏重于从文化哲学角度去加以构建,不属“易”的本涵;有的则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属于汉代谶纬神学系统的《易纬》就具有这种特点、这种理解,可以说明“易”与卜筮有关。
2.变易说
《易纬》说:“《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传序云:“《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书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唐代孔颖达说:“《易》者,变易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这种说法,是将“易”作为一种具有颇为清醒的理性内容的哲学范畴。
3.“易”由蜥蜴得名说
此说始于《说文》:“易,蜥蜴、蝘蜓、守宫也,象形。”“蜥蜴”,俗称“四脚蛇”,生活在野外杂草丛中,行迹不易被人发现,似变幻莫测;“蝘蜓”,又称“变色龙”,行踪诡秘,其色多变。《容斋随笔》曰:“易者守宫是矣,亦名蜥蜴。身色无恒,日十二变,以‘易’名经,取其变也。”秦始皇时,这种东西被进贡入宫。秦始皇命它守护宫门。由于其色变化莫测,宫人不敢妄动。由于其有看守宫中钥匙的本领,所以别名“守宫”。此说不确,很是牵强,令人难信。
4.“易”字本涵说
据考古发现,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一个“易”字。这是一个象形字,象征人用两手将水从一个容器倾倒进另一个容器之中。这是最古的“易”字,显示了“易”之为“变”的文化智慧,肇始于殷商时代,比《易》的孕育、形成要早(乌恩溥《周易——古代中国的世界图示》)。后来,这“易”字逐步简化,省略了双手持器的部分,又有了进一步演变;在西周金文中,又进一步被简化;再经演变,只留下了容器与水之象形的一半了;至春秋战国,在通行的篆文里,“易”才 被定型。
把水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从而使水的体状得以改变,这本是极平常的一件事,然而我们的古代先人,却用这样一个过程,通过两个盛水的容器,来表示一个十分抽象的“易”的概念,实在是了不起!通过“易”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篆文的演变(有考古资料作证据),我们就不难抓住“易”字的文化智慧的本涵了。
许慎在《说文》中解“易”字,实际上是将“日月说”“蜥蜴说”和“本涵说”都收集到“易”字条目之下。前两解均已引用,第三种解说认为“易”字“从勿”。此说难解,人们往往避而不谈,即使治《易》者在释“易”字时也不问津。许慎生于东汉,没有见到甲骨文的幸运,而当时“易”字已经定型,“日”下确实“从勿”,现在有考古资料作凭据,我们来认识这“勿”,原来是被简化了的那个盛水的半个容器的象形。前人的成果要尊重,不可轻易否定,但至少这个“易”字,我们可以重新下结论:
其古貌古义,既非“从日从月”,也非“从日从勿”,而那所谓“从日”之“日”乃是盛水容器把手的象形,“从勿”之“勿”乃是半个盛水容器腹部的象形。现代 易学家尚秉和曾说“易”的本诂是“占卜”,实在并非无根之谈。在古代先人的心目中,由于不理解水为液体的可变性,既惊讶水的变幻不定,又惊讶容器对水的形体的神妙改变,这种神秘感与卜筮文化是相通的。因此,尚氏明确指出:“易者,占卜之名。”“说者以简易、不易、变易释之,皆非。”又说:“简易、不易、变易皆《易》之用,非《易》之本诂,本诂固占卜也。”
通过对“周”与“易”本涵的探求,可以清楚地看出《周易》是一本带有卜筮色彩的书。随着易学的形成和研究的开展,学者自然而然要转向揭示其书名中的哲学内涵,这也不足为奇。但我以为,尽管对书名含义的解释不尽相同,但仍应遵从从“周”“易”二字的本涵开始,然后再加以引申、扩展,这样源流清晰,本末分明,也符合我们对《周易》性质的认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