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偶之家的几点课堂生成

《玩偶之家》的几点课堂生成

课堂不是老师的个人秀,也不是个别学生的狂欢场。课堂教学的有效在于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而回答问题时,学生之间能互相补充,生发新的问题,将思维引向深入。对《玩偶之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课堂问题:

一、梳理人物关系图并据此简述故事情节。(让学生对文本有整体感知)

新课讲授中,对这个问题只用10分钟,即可完成,学生对人物关系理解到位,对故事情节概述也很准确。

二、细读文本,两封信的突转部分:如何认识接到 封信后,海尔茂长篇大论而娜拉语言简短,接到第二封信后正好相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走进文本)

设计这个问题是针对部分学生读文本时“蜻蜓点水”,不知如何细读。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也有较多的课堂生成,虽然不一定很准确,但学生认真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观点一:接到 封信,娜拉很少说话体现她“奇迹梦”的破灭。她曾以为自己能为了丈夫借债,能为了保住丈夫的名声去 ;相信海尔茂也能一样,在灾祸到来时,能挺起胸膛,为她遮挡外界的风雨。但当海尔茂接到信一刹那的暴怒、辱骂,瞬间让她清醒,浪漫的童话破灭,心灰意冷,表现为文本中简短的语言。接到第二封信后,当海尔茂再次回到最初的面目时,娜拉已经决定离开,所以她会滔滔不绝,历数这些年来的遭遇,无所顾忌言辞正是出走的决绝。

观点二:接到 封信,娜拉很少说话体现她冷静观察。她在等待海尔茂把话说完,她想看看到底有多少恶毒的语言和恶毒的想法埋在这个她深爱的人心里。而且,在听的过程里,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眼前人的丑恶的本质。接到第二封信:与观点一类似。

观点三:从创作者的视角来看,在接到 封信后,安排海尔茂大篇幅说,来表现他的虚伪、冷酷。在接到第二封信后,安排娜拉大篇幅说,来写她的反抗精神。作者有意这样安排,来有序的表现人物形象。(学生们自己互相补充,互相质疑, 从审美者的角度和创作者角度去分析问题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

对海尔茂的认识都能达成共识: 封信后海尔茂是一个应激反应,也是他的人性的暴露,人在突如其来的事件前最能体现他真实的内心。第二封信后他说话减少一是他对娜拉的改变感到惊愕,一时不知如何去说;二是娜拉言之凿凿,海尔茂无言以对。

三、你如何认识海尔茂对娜拉的情感?娜拉出走以后会怎样?(思维提升,有自己的认识)

(一)在如何认识海尔茂对娜拉的情感问题上,学生们有着极强的表达欲,我几次打断都没有成功。

观点一:海尔茂虚情假意,支持这个观点的占多数,包括我在内。多个同学发言都围绕着海尔茂是男权主义的既得利益者,是男权社会的忠诚卫道者。他变色龙式的嘴脸维护的都是他的声誉、他的自身的利处。他对娜拉有哄骗、有辱骂、有威胁,但没有真实的情感。同学们都能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观点二:也有部分同学找了文本中娜拉要离去时海尔茂的言辞,对观点一进行攻击。他们认为海尔茂没有给娜拉平等的权利,但是给了她衣食无忧的生活。在当时的社会中,海尔茂成了男权的维护者他是不自知的。错不在他个人,错在整个的社会现状。

我认为,无论学生的表述是否准确,能自圆其说,都是值得鼓励的。语文学习,不在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我们想要一池水清澈起来,前提是要有水。如果所有学生都保持一致,语文课无疑是寂寞的。

附:周忠辉同学的观点:

(二)在娜拉出走后会怎样的讨论上,学生们讨论也很激烈,个别同学会给出理想的结局,但大部分学生还是结合了当时的背景、结合了鲁迅给娜拉的结局,得出堕落、回来、死亡的结论。结论虽不出意外,但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们争论了很久,他们旁征博引,举出了现代的电视剧,联系到了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想起了《复活》中的玛丝洛娃。他们在互相质疑、碰撞中发现问题,渐趋深入。我也为同学们拓展了鲁迅的《伤逝》、舒婷的《致橡树》,让他们进一步去理解,在东西方,争取女权解放的愿望是一致的,但方式并不相同。想要女性取得独立,首先要实现经济权的独立。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生们愿意沉下心来,深度思考,就是令人高兴的。我们不求结论 ,只愿这样的训练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直到下课,还有学生沉浸在讨论问题中,我走出教室,还能听到里面有争论声,我喜欢学生这样的状态。

附:鲍万新、苏浩淼同学课下语文交流时,两人的问答:(两位同学能在课下这么认真的交流问题,很让人感动。)

我相信,语文是值得这样热爱的,它回馈给我们的,不是一时,是一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anselonga.com/fgly/102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