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读者对科尔森·怀特黑德这个作者,可能很陌生,可是他在美国却是家喻户晓。凭借《地下铁道》,他成为二十一世纪唯一擒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小说家。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和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这么评价他的作品。奥普拉介绍:我熬夜读这本书,心快跳到嗓子眼,几乎不敢翻下一页。奥巴马介绍:它让我们忆起发生在几代人间的奴隶买卖之痛,不仅在于将其公之于众,还在于它改变着我们的思想和心灵。这是一部写了16年的作品,《地下铁道》讲述讲述年代美国黑奴逃亡的故事,黑奴女孩再一次次残忍的鞭打后,让她下定决心,艰难地从南方的佐治亚种植园,向北逃亡的故事。她穿过沼泽的黑水和森林的幽暗,搭乘秘密的地下铁道,一路向北,最终投奔自由。探讨种族主义、黑人、奴隶制,几乎是美国文学中的母题之一。这是继爱丽丝·沃克的《紫色》和托尼·莫里森的《宠儿》之后,又一部受瞩目的黑人题材小说。前面文章已经分析过了《宠儿》,生而平等,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而对于他们来说,便是生而为奴,生的意义在于服从。看了这本书,我是郁闷了好几天,一句话也不想说。我想人生已经够苦了,有时我们看书,不自知地期待着圆满与幸福。《地下铁道》是把苦难的血泪撕裂给你看,越过粉饰,看到了历史的真实和残酷。尤其放在中国来看,中国读者为什么要读一部黑人小说?这本书不仅书写了一个黑人少女惊心动魄的逃亡故事,更写出了人类内心深处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在无望的逆境中寻找生机,在黑暗的地下寻找光明!奴隶制下科拉的生活令人窒息,且心碎毫无希望,她的逃亡之路虽然艰辛却从不放弃。下面将从历史背景、写作手法以及主旨,分析奴隶制度对整个美国民族的创伤和苦难。一从历史角度看:奴隶被物化的年代,黑人种族迫害史在美国的历史中,黑人始终处于沉默和失语状态。长期以来,美国更是将族群问题视为“政治禁忌”,怀特黑德则讲述了隐晦不言的黑人种族迫害史。①历史背景:女性被物化,奴隶被物化的年代我曾经一度怀疑这不是小说,而是一本真实的历史书。小说选择了年仅十几岁的女奴科拉为主角,让这个弱小的少女去冲撞强大而残酷的制度,显得有些残忍。但是通过她的冒险,在我们眼前复原了那个令人震惊的时代。小说叙述了年黑人女奴逃亡的历程,年代的南北战争使奴隶制在美国彻底废除,但种族主义却无法根除。即便在今天,非裔美国人仍然没有获得他们普遍希求的平等和尊严。“在维达港拍卖时,尽管他们努力不让人家把他们分开,但她其余的亲属还是让维维利亚号快帆船上的葡萄牙商人买走了,再次有人看见那条船已是四个月后,它在离百慕大十英里的海上漂流。”—摘自《地下铁道》在非洲海岸,黑奴作为“人货”(cargo)被数以万计地装船起运;到达美洲海岸后,他们被一一标价拍卖,随后便进入种植园的工人名册中。在这里,“每个名字都是财产,是能呼吸的资本,是血肉创造的利润”。女主人公科拉在多人身上见过X形、T形、马蹄形、三叶草形的印痕。在兰德尔的种植园里,科拉虽然被免除了烙印之苦,但特伦斯给她留下的手杖创伤却更刻骨铭心。失去自主性的黑奴躯体被人偷走,他们的子孙后代也成为奴隶主的财产,世世代代耕作在白人偷来的土地上。在这里,女性被物化,奴隶被物化,科拉是二者的结合,她被双重物化,物化中的物化。②写作初衷:故事是虚构的,却是无数黑奴真实人生的缩影怀特黑德介绍说,将作为比喻的“地下铁道”写成真实存在的铁路,源于他多年前的一次突发奇想。怀特黑德对《地下铁道》的构思长达十六年,为写作少女科拉的传奇历险,他阅读了大量的黑奴历史自述。因此,尽管科拉的故事是虚构的,却是无数黑奴真实人生的缩影。“我在创作中追求的是真相,而不是事实。我不想单单展现一个奴隶的故事,希望它延展到更多的时空中,表达更广阔的现实。”怀特黑德如是说。怀特黑德他第一次听说地下铁道是四年级时,一开始他以为是真实存在的。但老师告诉他地下铁道其实是一个群众组成的网络,这个网络是由白人和黑人共同组成,帮助南方各州的黑人奴隶能够逃往北方的自由州。怀特黑德听了老师的解释有点失望。主人公在美国各个州之间逃亡,有点像《格列佛游记》里面主人公周游各国的感觉。他就开始设想在地下真的有一条这样的铁路,帮助黑奴们逃往自由之地。其实,我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