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发光的孩子们

哈市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0621/4194847.html
闪闪发光的孩子们

九年级的课堂上,学生学习《变色龙》,读到“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一句,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听到了这些群众张着饥饿的口,发出麻木的笑声;甚至发出振聋发聩的质疑:形同虚设的法律在当时的社会犹如一纸空文,难道从来如此,就是对的吗?契诃夫先生的作品写得如此之好,学生的表现精彩连连,让坐在后排的我们面面相觑,更多的是由衷的惊喜与敬佩。

“《插秧歌》中,人们非常辛苦,这种场景为什么是美的呢?”陈老师在课堂的 发出质疑的声音。高一的学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或是热爱劳动、热爱生命;或是一家人的相濡以沫,互相配合;还有一位孩子在回答中传递了一份哲思之美:“生活有时候可以是诗情画意的,有时候也是现实的,如果总是诗情画意,或者总是现实,那么生活是单调的。因此无论是欢快热闹还是紧张繁忙,这都构成了生活,生活本是五味交杂,这种热闹繁忙的劳动场景是值得生活的。”思路清晰,层层递进,足以窥见这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之强悍,更是佩服其在小小的年纪思辨性能力如此高超。

高二年级的常态课中,一位学生对《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阐发了自己深刻的见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学生在讲台上用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演绎出了大学教授般的精彩:“别离有生别与死别,十年生死两茫茫,是把一种死别转换成了生别。这是 层的伤悲。再来看‘不思量,自难忘。’所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如果是两条鱼都能在海水中畅快地游,这是 的状态,但是两个人都在岸上,用自己仅存的海水苟延残喘,这样是一种痛苦,摆脱痛苦的方式便是去释放。但是这种释放真的是苏轼想表达的吗?苏轼真的想忘吗?爱一个人到深处的时候,可能就会觉得把对方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这样双方面对的感情是非常真实的,是深沉的,也由此我们能感受到这种情感的真实。其实,这种痛苦是一种比较浅层的痛苦,因为我还有人可念,有人可想。再站在对方(王弗)的角度去思考的话,肯定是希望对方快乐,希望对方能够忘掉自己,但是自己真的希望忘掉对方吗?” 一个掷地有声的提问,震撼全场,迎来了所有同学们由内而外的掌声,也让我大为震撼。学生讲解的“不思量,自难忘”好像比“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深沉,更有力,更痛苦了些,甚至不仅是词中的苏轼经历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让万千读者走进了那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世界,感受着苏轼的“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江城子》(记梦)是我实习期间的遗憾,或许是因为对苏轼的喜欢,或许是因为试讲的执念,又或许是为了备课的偷懒,我不止一次想把《江城子》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给备课一个完美的结局,也弥补研一的缺憾。但终究是未能如愿,听了那位孩子侃侃而谈,却有些胆怯。一方面学生的理解确实再一次刷新了我对课堂和文本的认知,更多的是洗耳倾听孩子们的细腻感受,多少也弥补了未能讲课的遗憾。同样很幸运,能听到如此精彩的见解,这样想来,竟有一些窃喜。

可爱的学生真的总是能够在不经意的回答中感动教师,而这种精彩,一定是与教师的信任紧密相连。因此,还是要谨记潘老师的嘱咐:我们对教育不要太悲观,我们对语文更不应该悲观。语文是离人心,也是离学生最近的学科,也是最容易让孩子有话说,最容易促成孩子精神成长的学科。

一堂课一定要有活色生香,让学生尽情地感受、体会、表演,同时我们要走进文本的世界,站在人物的角度去思考他的选择、困惑和痛苦,然后再走出来,站在作家的角度,看他对事件和人生的思考,做到形神结合,从而发现作品的层次性、丰富性和创造性。

终于在周末完成了这一周零七零八的总结, 以刘老师的提问与嘱咐结尾,而后打开论文,继续接受新的折磨。

1.炫技背后,你的课堂究竟承载了什么,也许那才是语文教育的 价值。

2.作为语文教师,不一定要求作家般的写作能力,但起码要有一定的功底,本职工作中的研究报告、教案、教学总结应当言之有物,操作熟练。

3.传承母语教育,不可不慎。

另:今日浪漫

风和日丽的周六,和妹妹走在黑虎泉、曲水亭街的小径中,感受着济南那份古老的韵味,虽疲惫不已,却也享受其中。妹妹酷爱历史,和她走在一起,也能借此机会了解了很多泉城的历史风貌和一路变迁,仿佛一天的收获可以与五年的游荡媲美一番。

回学校的路上,妹妹提议给路边的艺人献出一点微薄的力量,这力量仿佛让明亮的月光转换为无穷无尽的能量,支撑我们继续回到学校,着手未完成的工作。

今日霜降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anselonga.com/fgly/99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