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治疗白癜风 的医院 http://www.znlvye.com/
时间:年9月18日上午 、二节课
地点:实验小学(通济街校区)
参与者:张慜、孔珮蓉、华晓琪、李丽华、陆晨晨、谢玉香、施洁
授课内容:苏教版五上《变色龙》
李丽华:“扶”“不扶”
我觉得课堂上最难的就是“扶”与“放”的过程,蒋老师为我指了一条明路。
第二单元是有趣的单元,尤其对于男孩子。三篇课文都是围绕“自然的奥秘”这一主题。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有写 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痴迷于昆虫的故事;有给学生提供两个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范例的,使他们知道应当怎样去仔细观察;习作----观察—种小动物的活动,写一篇观察作文。
《变色龙》题目听起来就有趣。蒋老师上得更是吸引了班级所有人的注意力。
凡是跟习作跟文章有关的问题在我看来很难的那种,对他们班的学生来讲都是张嘴就来,让我深刻认识到,习作教学任重道远,功在平时。可以看得出蒋老师的班级是个有“故事”的班级。他们的故事来源于蒋老师,来源于他们自己。他们喜爱写作,他们太有底气。
这一课,蒋老师的目标很明确,指向动物的写作。先带着学生回顾以前的跟动物有关的文章,回忆他们的写法,这样与这篇课文进行同类比较。接下来就是发锦囊妙计,通过听写词语,给了学生大量的写作词汇,学生们印象深刻。接着又不断追问让学生牢牢掌握“一模一样”“端详”“名副其实”等词语,“副”的解释引经据典,也解了我的疑惑,我也像学生一样茅塞顿开。
接下来就是通过剖析课文,理文脉,使学生也渐渐知道了写动物可以抓住哪两大点来写,按照什么顺序去写。 蒋老师让学生们按照课文的顺序去画一画,标一标,加深学生印象,同时指导了背诵。
行课过程中,蒋老师不断渗透给学生:观察要仔细。要学会端详。这真是一个好习惯。
“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蒋老师合理的退位让学,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圈点批注,课堂上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得生动活泼,具有生命的活力。课堂上有时呈现出一种丰富的安静,学生能够自由地读,自由地思,自由地说。课堂上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学生的学习是愉悦的,是幸福的。
“扶”是为了“不扶”。就像蒋老师的学生发言:“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语文教学需用心经营,用心“扶放”。
华晓琪:听课感想
9月18日在实验小学进行了本学期 次导师制的活动,听取了蒋老师上的《变色龙》的两个课时的教学,并在蒋岭老师带领下进行了研讨。蒋老师文本解读透彻,注重各个学段课文的融会贯通,体现出教学同类课文不同的梯度。
在 课时的导入环节,就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动物的文章,并以《燕子》为例,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写燕子的。在字词教学环节,蒋老师采用听写的方式,切实地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接下来指名学生读课文并随文识字,蒋老师对“副”字的教学给我很大的启发。从字源的角度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副”的意思,真正区分“符”和“副”的区别。
在精读课文时,明确本课与和它类似文章的区别:整体印象和细细端详。无论是在描写变色龙的外形还是在描写变色龙的生活习性。都是按照这样的写作顺序。并让学生用细细端详的方法来写自己熟悉的动物。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到语文实践当中。
在研讨时,蒋老师强调语文课堂要坚持一课一得,要少说多练,在语文课堂上要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随堂练笔。让学生切实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文能力。
听了蒋老师的课,收获颇丰。也希望自己能将蒋老师的这些好的教学方法能用到我的课堂上去。
孔珮蓉:《变色龙》听课反思
9月18日上午,有幸聆听了导师的两节校级公开课,蒋老师执教的是《变色龙》的 课时和第二课时。为了更好地从听课中有所收获,我反复翻看《变色龙》。《变色龙》一文通过“我们”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保护动物。第9——15自然段,写“我们”端详变色龙,了解了变色龙的特点,这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巧妙地将它通过叙事的形式展示出来,显得生动有趣。本课教学目标应是在学会字词的基础上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变色龙》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和捕食、变色等生活习性。在教学中,如何引领同学们走进变色龙的世界,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让同学们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变色龙的特点,掌握观察小动物的方法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
蒋老师是一位颇有经验的老教师。他的课堂给我留下的总体印象是:随性而不随意,有自己的思考,用教材教语文。大家都知道语文课不是单纯地教几篇课文,而是将教材视为依托,有效运用教材来教语文。那么语文是什么呢?我觉得简单点说:语文就是听说读写的综合素养。回顾蒋老师的课,有二处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能抓住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
本课教材中,变色龙外形特征的描写非常生动,作者按照“总—分”的写法,先写出了变色龙“全身翠绿”,然后分别从头部和身躯两部分抓住特点来介绍变色龙,使学生对变色龙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一段描写恰好为学生观察小动物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蒋老师在课堂开始就向学生提问,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写动物的文章?通过回忆以前学过的《燕子》等课文让学生联系旧知再与新知进行对比,更好地学习这篇课文。
2、课堂 的“小练笔”设置精当。
在课堂的 ,蒋老师留了8分钟左右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习作方法描写一种动物,要求“细细端详”。这样的练笔针对性强,训练点明确,更有利于学生巩固习得的方法。
总而言之,这是一节非常值得我学习的课——用教材教语文!
听完蒋老师的课,反思我自己的课,我的脑中满是疑问:怎么让教学目标清晰?如何有效设问?如何树立“问题意识”,让整节课在问题的探究中凸显出它的立体感,而不至于被琐碎的问题肢解进而导致学生和老师对教学的目标都有些模糊?曾经有老师说:一篇课文、一节语文课可以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想面面俱到做不到,也不需要做到。每节课哪怕只设定一个教学目标,然后努力去达成这个目标,这就是一节教学目标清晰、目标达成度较好的课。但说起来容易,操作起就不简单了。
基于文本而超越文本,善用教材教语文;站在语文的高度解读文本,组织教学。这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境界和高度。这需要时间、需要实践,更需要反思。
张慜:听蒋老师《变色龙》有感
9月18日,我们举行了本学期 次导师活动,那就是去实小听蒋老师执教《变色龙》。
一上午要听蒋老师两节课,充满期待的同时也是有点忐忑不安的。期待的是蒋老师该会以一种什么样不同的方式向我们呈现这堂课呢?忐忑的是课后他会提出一些疑难问题检验我们这些徒弟经过一个漫长的暑假有啥进步吗?
很快就上课了,也顾不上去想那么多,像个学生似的专心听讲了起来。这是一堂家常课,蒋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如他平时一样淡定自然、和蔼可亲。
下面具体谈谈这两节感受最深的地方吧。
首先,蒋老师解读文本的能力让我很钦佩。想当初,在执教《变色龙》时,我可没想到要这样解读文本,只是完全按照课后习题里划分好的段落大意依次剖析课文。企图面面俱到,可没想到这只会使得学生整堂课都沉浸在各种零碎问题的困扰之中。表面看学生确实对课文有了一定的思考,事实上这些思考既不是学生主动提出的也不是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问题,又有何意义呢?还不如像蒋老师那样,尽量做到“一课一得”,真正地做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服务。
其次,让我受益匪浅的就是蒋老师很善于对学过的同类文章进行归类,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本解析。我相信这个班的孩子在蒋老师的培养下对于习作会和蒋老师一样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这种对事物的一些独到看法也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我们教书重要的不是教给知识,更多的是方法和对事物的看法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念。蒋老师做到了!
陆晨晨:《变色龙》听后感
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听了蒋老师的两节课,让我又学到了很多新方法,新的上课思路,很感谢蒋老师给我们提供的这次机会,下面我来说说我的听课感受。
对于课程的内化,蒋老师每课时安排了8分钟左右时间给学生自己练笔写作,在练笔的同时也是学生再次学习课文的过程,这一点我平时上课疏忽了,打算实施起来。因为小学生毕竟还小,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大部分学生上课都是没有听进去或是听完就忘,所以给学生自己内化的时间很重要。
蒋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也很独特,在抓住教参的主旨之上,还联系学过来课文来分析本文在教材中的安排用意和目的。抓住重点在外形、生活习性方面和其他课文的区别在于“细细端详”。通过这个角度解析全文。对于课堂的把握也是随机应变的,当学生有更好更简单的思路时,运用学生特殊的角度来分析文章,值得我们学习!
,听蒋老师的课让人感觉很轻松,教态也很从容,向我们展示了常态课的一面。不拘泥于形式,更多的是考虑学生是否一课一得,这些方面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很开心有这样的机会能学习这么多知识,谢谢蒋老师为我们提供的这些机会,希望以后也能多学习。
蒋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