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阅读思维能力

本文看点:什么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对孩子一生至关重要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又该如何通过早期的亲子阅读来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来了解一下这6个实用小工具。

本文作者禛祺妈咪,是童行社群内的 妈咪,5班的管理员,感谢她的投稿。

周二

思维??

全文共字,阅读时间17分钟

??????

前一段时间,我和一些妈妈交流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很多妈妈倒苦水说:我家的孩子绘本读了不少、故事也听了不少,可为什么到了小学一二年级开始写日记、写作文,却总是“茶壶里煮水饺——倒不出”,倒出来的都是混混的饺子水;

还有的妈妈说:我也以为孩子读了千册绘本能做“神笔马良”,可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完全是下笔无力、毫无章法啊;

也有的妈妈很苦恼:老师反馈孩子课堂上的表现,做阅读理解题根本词不达意、一点不上道,有时候请孩子讲个故事或者说一段话,都是天马行空的、语言组织也没有逻辑性。

不知道你家的孩子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

其实,类比我们大人,仔细想一想,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当认真读完一本书,脑子里也许留下了“飞鸟的痕迹”,可一看别人的书评,发现自己好像读了一本假书,别人书评中讲的细节和知识点、甚至思考点,自己一个也没留意到。

这都是为什么呢?

我们之前也听说过亲子阅读的一种理念,读绘本的时候千万不要向孩子做解释,要让孩子自己去想象、让孩子自己领会故事里语言的美和道理。

包括我自己,也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导致我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是做到了“读字”。其实呢,我们和孩子一起阅读时,是需要和孩子互动的,无论多小的孩子,我们都可以和他互动,在互动中建立良好的阅读思维能力。

大量的研究证明,孩子的脑容量在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达到大人脑容量的80%,幼儿的大脑每秒可以产生2百万个链接,早期的经历和互动是孩子大脑发展的关键所在。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如何通过绘本阅读构建让孩子终身受益的阅读思维,此文共字,快速浏览阅读约需10分钟。读完后您能get到锻炼阅读思维的6个实用小工具,亲子阅读随时随地都能用起来。

孩子们的阅读活动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它是建立在感知语言基础上,涉及兴趣、意志、情感等多方面因素。阅读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整合,是对上下文的比较关联,是对抽象内涵的实体概括,也是判断及推理的过程的构建。

所以,0-6岁的早期阅读可以帮助孩子的大脑建立与语言发展的连接。一定程度上也反应,故事听得多、书读的多的孩子,一般表达能力都比较强。

今天主要结合澳大利亚幻想大家葛瑞米·贝斯的心灵三部曲之《小不点大象》来和大家分享。这是我和孩子特别特别喜欢的澳大利亚幻想作家葛瑞米·贝斯的系列作品之一。他的绘本我全都收藏了,有的绘本特别烧脑,有的绘本透露的人生哲理也非常丰富。

这里有一段作者本人分享的绘本创作之源的视频,可以有助于我们和孩子一起更好的了阅读和理解绘本。

另外,还有一个视频是关于绘本正文分享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下面视频观看:

如果你是初次看到这本绘本,看了封面、封底以及浏览完绘本内页后你有什么感受呢,心里是否产生了一些疑问,或者有一种迫不及待想知道这个绘本到底讲述的什么故事的欲望呢,再或者是否对绘本内容有了自己的预测呢?

带着这些问题,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来读这本绘本。希望接下来的分享内容,能够对大家今后提高亲子阅读质量、锻炼孩子的阅读思维有些启发和帮助。

1

做好阅读前的预测和推论

一起读绘本《小不点大象》

读完书名和孩子做一个预测:

这本书应该讲述的是一只小小的大象的故事;再看封面图片,小男孩手捧着大象,可以预测这只小不点大象和小男孩肯定有一些相关性,可以问问孩子小男孩是不是小不点大象的主人或其他更开放的问题;封面上远景有一个房子,可以和孩子一起猜一猜这个房子会是谁的呢;再看封底页,周围一圈仍然是各种形态的小不点大象,中间的文字则为故事留下了一个悬念;翻开蝴蝶页,这里排列着这么多大象,细心观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再引导孩子看扉页的图画,与封面进行联想。

也许大家会觉得这个似乎很简单,其实并不是。对于真正掌握了阅读技巧的人来说,预测和推论并不稀罕,但是这并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技能,需要加以引导。这一环节,建议在和孩子 次读书的时候就做好。

阅读正文前这样做的好处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孩子带着问题开启阅读,启动了他的理智脑,会根据自己已知的或者预测的情节,去推论故事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特征,进一步预测接下来事情怎么发展、人物关系怎么建立的,也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想象力和对整本书展开阅读的热情和积极性。

总之,带着悬念去探索和揭秘,会让大脑时刻保持兴奋的状态。因为,我们的大脑是在整个亿万年的进化过程当中,随着我们人类生存和狩猎的本能进化出来的,不是为记东西而生的,而是为了探索和搜寻而生的。

大脑对于发现新目标、追寻新事物、探索新东西等非常兴奋,在与自己有关的生存能力的探索、发现中最能够调动大脑的活力。在探索发现过程当中获得的自我的经验智力的提升,这是人类最早的学习本能。(见《放假在家玩中学,提升思维的三个小方法》)

2

带好两面“镜子”和一个“乒乓球”

开启正文阅读

那我们和孩子开启绘本正文阅读时该怎么做呢?带两面什么样的“镜子”呢?为什么说要带一个乒乓球呢?

这是我自己总结的,一座“显微镜”,一架“望远镜”,一个“乒乓球”。

显微镜

显微镜??,顾名思义孩子可以观察到肉眼看不见的细枝末节和不容易被发现的事物。和孩子一起用“显微镜”来读书,让孩子发现绘本故事中的言外之意,很多绘本故事的画面都隐含了特别深刻的寓意,都是在文字之外的一种表达方式。

一起读绘本《小不点大象》

读过这本绘本的家长是否发现了呢,绘本从蝴蝶页开始就暗藏玄机,这里有一些小不点大象是特征性大象??,而且这些特征性大象在正文中反复出现;还有扉页上的小男孩手里握着的??小喇叭,也是个神奇的小喇叭,在绘本正文很多个不显眼的地方也反复出现;还有一页画面中一角翘起的墙纸和桌子上的一个男人的相框,大象串出来时一张饭桌上的两双碗筷三把椅子……

这些孩子有没有观察到呢?观察到了的话,问问孩子,他想到了什么,又认为是什么呢?这本绘本还有特别多值得我们和孩子一起去观察去探索的好内容,这里把这个“显微镜”工具带给大家,今后可以用起来。

这样做的好处

通过长期的刻意训练,能很好的锻炼孩子的观察力、洞察力,而且还能形成大脑的条件反射。观察力一般包含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一个是视觉感知因素,另一个是思维因素。视觉感知强的孩子,总是能注意到别人不能注意到的点。如果再插上思维的翅膀,孩子理解力也就伴随着形成了。

亲子伴读过程中,大人良好的引导可以带动孩子更好的去观察、探索, 形成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望远镜

望远镜,顾名思义是让孩子看的远,看到目光所不及之处。比如,看完某一页后,故意把关子卖在前,带着孩子对下一步情节发展或人物对话做一个预测或者假设,然后和孩子读后面的故事,以验证这个预测或假设。

一起读绘本《小不点大象》

在使用望远镜的时候,用角色代入法很管用。比如,绘本中当妈妈提出“家里 不能养它(小老鼠)”时,我们可以和孩子说:“如果你是这个小男孩,你接下来会怎么办呢?”或者说,“如果你是这个小男孩,你会把小老鼠留下来吗?”比如,当妈妈说“收割机彻底坏了,怎么把田里麦子收割回来呢”,你可以问问孩子,“妈妈的感受是什么,如果你是小男孩会怎么样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孩子会不由自主的想继续往前探究故事的发展。

这样做的好处

这样做一方面调动孩子主动思考的脑细胞,另一方面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锻炼了同理心。我们知道,同理心在社会交往中特别重要,它是与他人沟通协作、建立信任和影响领导他人的基础。所谓置身其中、感同身受这些真实的感情,都是可以锻炼形成的。

乒乓球

这是我对亲子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和孩子进行深入交流方式的一种总结。两人在同一水平线上打乒乓球,你来我往,乒乓球在空中形成的轨迹,而这就相当于是我们和孩子沟通时,问题启发和交流在大脑中形成的神经沟壑。

一起读绘本《小不点大象》

读绘本时,孩子可能会问:为什么大象能飞啊?或许,他还会问:他的爸爸去哪里了呢?我们也可以提出问题来深入探讨:为什么妈妈不让养小老鼠,他却偷偷的养呢?大象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为什么要帮助小男孩一家呢?猜一猜他的爸爸可能是什么职业呢?讨论这些问题时,我们不断的启发他,用绘本中的图画元素和文字来让孩子理解。

这样做的好处

我们想象一下,为什么在一些球类比赛中,教练会带着队员去分析对手往常的赛事,是因为轨迹其实也是肌肉记忆、动作反应的一种表征。同样,大脑通过这种启发式引导、提出开放性问题来互动沟通,牵引孩子不断探索,理解力、鉴赏力也会越来越强。

对于大多孩子来说,不能理解的阅读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孩子都会在阅读过程中时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anselonga.com/fgmj/72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