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横渠雅韵
(1)主要人物的作用。即赏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结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内容作用:A.对主题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B.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2)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
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
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 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真实性。比如《祝福》中的“我”。
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的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
(3)物象的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①突出人物性格,深化小说主题。
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④丰富内容的作用。
三、小说主人公的判断
贯穿情节始终的、着墨最多的、标题有所暗示的、最能表现主题的那个人物。
四、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1.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的烘托,直接刻画。
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细腻真实地突出了人物的思想,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2.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借助于对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人物描写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使形象栩栩如生,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环境)。
1.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代表哪一阶层哪一类人),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分析(反映、批判赞美……)。 2.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或是讲述者或是亲历者,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2)揭示或凸显主旨
(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4)从读者角度,把读者带入情境,增加真实感。
分析人物形象:A.身份地位B.性格专长(从言行心理、社会背景、情节或活动过程、创作意图、他人比较分析)
答题思路:
(1)通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动作、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或“心理活动”),直接揭示人物的……情感(心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在主人公与……(人、命运、疾病、战争……)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4)通过典型环境(时代、社会、生活、法律、阶级、习俗等)的描写,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
(5)通过环境(此处特指主人公所在的景物环境、场景)来暗示主人公……的心情。
(6)通过他人的态度、评价、反应,或者通过作者的介绍、评价来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小说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1)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住住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现实中人类的多维性构成了小说中“圆形人物”的创作基础。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如《飘》中的斯佳丽。
(2)扁平人物:也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的。扁形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突出、鲜明。“扁平人物”的单调虽然乏味,但在讽刺性小说中,却常常能产生喜剧效果,起到讽刺的作用。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一般来说,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在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中,往往采取主要人物为“圆形人物”,次要人物为“扁平人物”的做法,两种人物共同承担着阐释主题的任务。
小说的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的作用:
(1)环境上: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渲染……的气氛,奠定……的基调。
(2)人物形象上:
①烘托人物……的心情;②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3)情节结构上: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
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
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4)主题上: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2.社会环境(社会背景、历史条件、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作用:
(1)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2)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
(3)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因素。(4)预示人物悲剧(或喜剧)的命运。
(5)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凸显小说……的主题。
3.对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的
简单梳理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奠定全篇的基调;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过渡和调整节奏,舒缓情绪;作为象征,突出深化主题。
思考角度: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答题模式: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注意区分“分析环境特点”和“分析环境描写特点”的不同:“环境描写特点”是要求答描写环境的技巧和手法。
小说的表达技巧
指(指明所用技巧)+析(结合文句分析如何运用)+点(点明表达效果)。
1、从语言运用角度:运用了什么句式(整句散句)、什么修辞等,有什么表达效果。2、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线索,设置悬念,抑扬,铺垫,暗示,节奏,突转,巧合,串联,并联……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中更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用字简炼,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等。 场面描写:使人物情貌一览无余。通过场面中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思想性格。 虚实(正侧面):引发作者联想,使人物形象特点更突出、更丰满。 对比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某一性格或情感。4、从人称运用角度 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叙事视角(即人称)
(1) 人称:①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
②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真实自然,但表现受限)
(2)第二人称: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②抒情自由灵活,便于感情交流,容易感染读者。(亲切抒情)
(3)第三人称:①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②更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更灵活自由地反映现实。(客观灵活、但缺乏亲切)
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①全知视角:更有利于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复杂关系。第三人称大多是全知视角。
②有限视角: 人称视角;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和成人受限视角(没有写人物心理等)。
5.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
(1)顺序:事件由头到尾依次叙述,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晰。
(2)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可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使叙述行文曲折有致。
(3)插叙: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
②丰富小说内容,使内容更充实。③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④深化文章……的主题。
(4)补叙: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丰富了文章内容。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在于:
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插叙有情节;补叙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性的话。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小说的语言赏析1.从词语使用及其效果、句式选用及其效果、修辞使用及其效果、整体语言风格四个方面分析语言。
(1)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还是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2)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4)熟知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在鉴赏中能灵活运用。2.揭示内涵+分析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作用+指出手法、句式特征+语言风格+抒情效果、阅读效果。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②句式选择(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反问句感叹句等)
③大量引用古诗词名句、典故(旁征博引,典雅蕴藉)
④使用方言,口语化,通俗易懂
⑤叠字叠词,押韵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⑥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准确生动
⑦细节描写(动作、外貌、心理等),细腻传神
⑧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反语,反讽
⑨语言风格:生动形象、平实质朴(贾平凹)、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使用方言、口语化(老舍、贾平凹、赵树理)、清新自然(沈从文)、幽默风趣(钱钟书、梁实秋)、富有文采(刘亮程)、华美、绮丽浓艳(张爱玲、毕淑敏)、典雅庄重(丰子恺)、闲适冲淡(周作人、林语堂)、简洁凝练、含蓄蕴藉(李商隐)、豪放(奔放)不羁、沉郁顿挫、富有哲理(周国平)、犀利深刻(鲁迅)、调侃戏谑……
探究小说的主题
主题内容:思想认识(反映什么、揭示什么)+情感态度(歌颂什么、批判什么、讽刺、呼吁……)
表现途径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所以,主题的挖掘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基本术语:①歌颂、赞扬、张扬、呼吁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反映什么现象。
模式:小说通过写……(什么年代、什么时间、哪类人、什么事件或行为),表现了(反映了、揭示了)……问题(现象、事实),表达了作者对……(什么人、什么精神、什么现象、什么行为)的……(讴歌、同情、感叹、感伤、讽刺、揭露、批判等),从而启发读者对……思考(反思、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