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本薄薄的枕边书让碗哥夙兴夜寐,寥寥几万字好比一道任意门,门的那头是另一个从未见过,甚至可以说从未想过的电影世界。
书名叫《中国独立电影访谈》。
文如其名,汇集了十几位国内的独立电影人的从业经历和感受,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学历出身各不相同,进入电影界的初衷五花八门,摄影风格千差万别,但有两个标签是共有的:穷,和对电影的热爱。
穷很好理解,一部电影从立项到制作到宣传再到发行,前期资金自然不能少,所以我们在电影院欣赏一部国产电影时,龙标过后, 个职员就是出品人。作为院线片讲究投入产出比,所以把金主放在头一位算是尊重,也算供奉,毕竟谁都希望财源滚滚来。
那么找不到钱怎么办?
动辄上千万的宣发是别想了,前期筹备也注定找不到大咖,只有在制片环节,这批人才会觉得自己真正是个电影人,无论从早期的手持DV,还是今天手机拍摄,独立电影给观众的感觉永远无法跳脱出一个字:糙。
上图来自导演张元的独立电影作品《北京杂种》,这片子粗糙到了什么程度呢?谁也看不出侧脸面对镜头的女演员,是俞飞鸿吧?
但是穷有穷的好处,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既然是独立制片,没有资本压力,在创作过程中完全不需要向票房妥协,也没有义务向审查、观众负责,导演在创作时可以尽情地私人化、艺术化,因为独立电影诞生时,就没准备让所有人都看懂。
当然,这并不代表独立电影可以脱离大众审美,一味地装逼。
举个例子,如果没有金马奖的加持,独立电影《老兽》去年注定无缘院线,这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运动平移镜头逐渐定格在内蒙古稀疏的树林,这时一个裹着白塑料袋的人进入镜头,没有任何动作,镜头就此固定。
有人说这个“白色幽灵”象征了命运的无常,碗哥觉得这组镜头大有装逼之嫌。
首先它与叙事没有任何关系,第二从摄影角度而言,也根本算不上炫技。
非要解读,只能说导演夹带私货。
可瑕不掩瑜,谁也不能因为这组镜头武断地批评《老兽》的创新性和试验性。
这种影片的存在,源自于这些年轻创作者的顽强意志,他们像太阳巨大光芒中的渺小耀斑,正在自由、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的作品虽然无缘院线,却屡屡在各大电影节拿下大奖,如果有幸看过,你会发现这些影片不弱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电影。他们通过自己的视角,再现艺术传递认知,赢得了世界奖项和同行尊敬。
这也是中国独立电影人的第二个共同点:对电影发自肺腑的爱。
以下严选了几位 独立电影人和他们的作品,目的是想给大家提供另外一个角度去分析国产电影:在这个10亿起步的大片年代,还有这么一群“土味儿天才”以另一种方式推动着国产电影的进步。
李睿珺
年出生于甘肃高台。
14岁起开始学习绘画及音乐;年至年初一直在电视台、节目制作公司等做影视编导工作;年转行独立制片、编剧、导演。
之所以把他放在 名,是因为最近李睿珺正在风口上,他的新作《路过未来》进入了今年戛纳电影节“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