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22
日
周
五
年第23期
(总第23期)
理论前沿
本期,我们继续学习叶澜教授的教育论文《教育的魅力,应从创造中寻找》。
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持续发展的人
教育的魅力不只是要求好教师,而是每个教师都要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求你去创造。教育的魅力是创造的魅力,是创造生命发展的魅力。
当然,这里又要有学术,又要有人格。人格,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就是一个真诚。真诚是人格魅力的基础。不是说哪一种人格才有魅力,我是这样看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发展,逐渐培养学生 教育的魅力恐怕不仅仅限于教师已形成的人格与学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教师应是不断追求自己生命的发展和完善的人,在帮助别人完善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这样的教师在我看来可能是比较有魅力的。我自己追求做这样的教师,这是一个与生命同在的无止境的过程。对人而言,我更 12月21日下午,恰逢“生命·实践”教育学“十二信条”发布一周年之际,区教研室召开了“新基础教育”研究学期总结交流会。会上,语文、数学、英语六位教研员聚焦本学期学科研究进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梳理、问题剖析和分享交流,同时对未来研究计划做了详细汇报;区教研室副主任尤霞总结了全区实施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阶段性推进情况,提出了区域开展“新基础教育”试验的“一三五四”研究体系;区教研室主任王会芳充分肯定了各学科教研员的研究成效,鼓励大家要充分认识到开展“新基础教育”研究的融通性、日常性和辐射性,以更加积极阳光的心态和卓有成效的行动,实现“成事成人”的价值追求。
(聂林霞)
2
12月18日,区教育局基教科相关工作人员到实验中学对学生工作进行调研,参加了齐文莲老师组织的《预防感冒我献策》和陈红芳老师组织的《小事情,大责任》班级活动,并与学校教师共同研讨。活动中,两位老师都根据班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选定主题,精心设计了活动过程;基教科副科长赵泮林针对活动提出了具体指导:主题再小些、重心再低些、环节再少些、脚步再慢些、资源再深挖,同时注意班级活动与日常常规工作整体的融通,活动设计要有引发点,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内生力,切实解决生生互动的难题,让每次活动真实有效,深入学生内心,促成生命自觉。
(石海英)
3
12月18日,齐陵二中小学部李丹老师组织开展了《课间文明玩耍》主题班队活动。活动源于班内李文静同学因课间打闹不小心摔到下巴而引发的思考,通过情景剧再现、配乐课间操表演以及头脑风暴式的畅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课间娱乐观;通过编歌谣的形式,师生共同制定课间娱乐规则,为同学们以后的课间活动做好科学指导,同时也为之后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奠定基础。
4
为深入推进“新基础教育”日常研究,花园小学开展了“新基础教育”数学学科研讨活动。本此活动以朱云秀老师执教的计算课——《两位数乘两位数》为研究平台,所有数学老师重点从“学生学情的把握”“大问题的引领”“问题的放与收”“课堂的真和实”“重心下移”“课堂资源的有效利用”“长程两段整体设计中的用结构”等方面对初建课和重建课进行了交流、研讨,提升了老师们的内生力,彰显了现场学习力,成效显著。
(朱云秀)
5
为扎实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工作,太公小学组织所有班主任开展了“班队活动比武”大赛,刘娟、崔杰、吕海霞三位老师率先出战。学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全体人员及实验班主任全程参与研讨,肯定了几位老师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不断反思、勇于改变并身先士卒的精神,指出了每个活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建议老师们在班队活动设计时要积极从学生立场出发,注重过程互动,利用身边资源,促进生命生长。相信随着本次活动的不断推进,必将为太公小学今后班队活动的开展拓宽思路。
(康文翠)
6
近日,皇城一中邀请区教研室相关学科教研员参与了学校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新基础教育”试验教师的课例研讨活动。教研员们充分肯定了试验教师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做出的尝试与探索,针对课堂教学暴露的问题,从教材文本解读、学生现状剖析、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为老师们进行了答疑解惑。通过教研员的贴地式引导,老师们对“新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坚定了“新基础教育”试验的信心。
(代鲁博)
反思重建
如何组织好一节活动课,值得深思
实验中学 陈红芳
12月18日下午,学校骨干班主任针对我的班会活动《小事情,大责任》进行研讨。
我的这节活动课主要解决学生身边的小事,引发他们对责任的理解。我主要设计了四个大环节:听一听;动一动;说一说;写一写。整节课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动动手,动动眼,动动脑,以达成预期的目标,收到预期的效果。
但是预期和现实存在着距离,听了各位老师的点评,尤其是赵泮林科长的指导,深受启发。
,介绍班级文化,体现教育理念。
薛开淇小班负责《自我设计》,他们展示学习计划,又发挥了巧手才艺——剪纸;王雨妍小班负责的是《体贴他人》,布局精美,内容贴合学生,起到了启迪人的心灵的作用;于世恒小班设计的是《遵守规则》,他们以交通规则为主,还有故事,给学生以榜样;边靖雯小班的《学习方法》,他们张贴了名言又介绍了学习的方法。但反思四个内容,都可以单独作为一节活动,所以没有做到重心下移。
第二,组织游戏目的,解决紧要问题。
我在准备活动时,想让课堂更活跃一些;想加上小游戏,但是也没有寻找到合适的。在组织《官兵捉贼》游戏时,就有疑惑,怀疑他的活动效果。从反馈来看,确实与我的活动主题不搭配。所以选择游戏一定要紧密结合主题,让二者完美的结合。
第三,单线互动,缺少思维碰撞。
生生互动是活动的另一重要资源。我在组织活动。赵科长给我点出更多的是“NEXT”,更多的是老师和学生的单线互动,没有引发更多同学积极的思考,也就不能抓住有效的生生资源了;活动的环节之间没有处理好衔接点,关联点,转化点,提升点。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组织好一次班级活动,值得深思,我继续在学习的路上!
勇敢突围,享受成长
实验中学 李胜梅
年,我邂逅了“生命·实践”教育,从而结缘“新基础教育”试验。一路突围而来,那些突围的日子也便成了享受成长的生活。
突围思想禁锢,从自我开始。刚开始,我是排斥新基础的。不惑之年,带毕业班,还要读那么多书,更要备课,上课,磨课,评课,交流,反思……如何忙得过来?一个声音传来,“把别人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求”。突围!
突围教学思路,从教学设计开始。“新基础”要求有大问题设计,突出五“还”。例如《变色龙》一课我以“变”为大问题贯穿整堂课,设计了“走进变色事件”“还原变色人物”“探究讽刺艺术”三个板块,结构简洁。问题更开放,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思路更开阔,老师不再唯教案是举。
突围自我中心,重心下移,网状交流。教学以教师自我为中心,学生会的不会的统统倒给学生,突围!课前搜集并分类整理学生的困惑,备课的关键是备学生。突围课堂交流,让小组合作,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碰撞交流,形成网状互动。
突围独立文本,长程两段、类结构意识。例如《变色龙》就把讽刺小说的结构教给学生,再学《范进中举》就用到所教的讽刺小说的结构,正所谓教一课,学一类。
突围,走在“新基础”的路上,享受着,成长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