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期张娟专栏案例反思小说教学

九年级的课本中有三个单元的小说,上册是第四单元,有《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还有第五单元,有《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下册是第二单元,有《孔乙己》、《变色龙》、《溜索》、《蒲柳人家》。

小说单元的课文比较长,每一课都需要两到三个课时,每一课都要让学生阅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基本的流程就是这样。对初三学生来说,看懂内容这 步已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文章表面,因此老师的讲解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讲《故乡》,学生初读后是可以概括出小说的内容的,也能看出小说的主要手法是对比。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加以指导。学生说出本文写的是“我”回老乡,老师让学生将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这就有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这就理清了故事情节,对课文的理解就方便了。学生说出对比是把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年轻的杨二嫂和二十年后的杨二嫂进行对比,有的学生没有找到环境的对比,这就需要老师就提示学生,故乡的环境前后也是对比,突出了现在故乡的萧条和破败。文中还有其他处的环境描写,也需要找出来加以分析。

每篇小说都有写作的背景和目的,在学生掌握了以上知识的基础上,老师要引导学生探讨“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在原有的认知上就有了深度。

下册书中有篇《变色龙》。文章内容不长,也不难,学生自己看是能够理解的。如果课上老师把学生自己能够看懂的再讲一遍,学生能有什么收获,备课时我在思考。我开始认真把课文又读了读,又查找了些资料,认为课上应该讲讲学生没有从文章看出来的。我决定从几个方面入手, 步,上课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特点,学生不会概括的词语老师点拨提示。第二步,老师讲背景,让学生了解小说反映的主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三步,老师提问本课的写法,对比和夸张,目的在于讽刺,这是一篇讽刺小说,这时就提醒学生回忆学过的小说《范进中举》,也是一篇讽刺小说,哪里运用了对比和夸张,再讲《变色龙》的对比和夸张,学生都可以很快地回答出来。第四步,从细节入手,学生在看课文时知道很有趣,但是深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anselonga.com/fgjj/105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