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听了一节《微型小说的意外结局》的群文阅读课,让我对“小说意外结局”的教学有了一些思考与探索。当我 次看到这个议题时,我便十分好奇,老师会教些什么呢?是从情节的内在关联性推测“意外结局”的走向?还是帮助学生总结出“意外结局”的普遍性规律?我无比期待这节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讲到这些内容,而是从概念、线索、创设的方式建构课堂。整个课堂流于形式,学生对于单个文本中人物、主旨的理解停留在文字表层,并不能深入挖掘巧妙结局的深层内涵。于是我开始思考如果让我来上这节课,我应该教些什么?百思不得其解只得找来相关的阅读教学书籍翻看。
???而詹丹的《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书中对《促织》《聊斋志异》《变色龙》《二十年后》《 的常春藤叶》的解读让我对小说意外结局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路。
一、意外结局的内在意涵
???对于小说的“意外结局”我们首先要思考“是什么?”的问题,什么是意外结局?它的本质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把“结局”放到“情节”的范畴来看,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到因果关系的存在是区分故事与情节的标准,而情节的重点就在于因果关系。例如《麻雀》中小麻雀在猎狗面前“意外”获救,就在于猎狗和猎人被老麻雀伟大的母爱所震撼。但在稍微复杂一点的小说中因果关系并不是直截了当的显现,而是在复杂的情节设计中通过间接因果的方式隐性的显现。例如《桥》中作者通过视角的控制故意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但又隐约提供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如老汉“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你还算是个党员吗?”小伙子的“瞪、推”,老汉的“吼、推、喊”等吸引读者注意,引发悬念,并与结尾处“父子关系”的揭示建立内在因果关系,从而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无论结局是多么出人意料或不可思议都一定遵循文本的内在因果逻辑。而内在因果逻辑又包含时空、人物、事件的合理性。
二、意外结局的生成
???当我们惊叹于结局的出人意料时,我们还需要重新审视“这一个”结局是如何一步步缜密严谨地生成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外结局”?我们会发现在小说中作者有意把焦点聚焦到“他者”身上,通过“他者”合理的言行推动故事继续向前发展,例如《在柏林》中两个小姑娘面对老妇人“奇特举动”的谈论与讥笑,原本是合理的,是正常的,但正是这种看似合理的举动在隐含了的战乱语境下变成了“不合理”,它推动了情节继续向前发展,也孕育着结局的出乎意料。
??“他者”在情节中大量“露面”,吸引读者的视线,也使得小说主要艺术形象被“冷落”被边缘化,如《跳水》中作者将写作视角聚焦到男孩、水手们和猴子,作为主要艺术形象的老船长退居幕后,直至小说矛盾冲突最为剧烈的时刻才登场化解危机。为什么老船长在最为危机的时刻才出现?我想大概和老船长的身份、性格、经验有关,老船长在传统意识中是总揽大局、缜密智慧果敢威严的化身,因此老船长与水手们的欢乐玩耍不可并存,他也更不可能在场,老船长若在场是绝不允许猴子放肆,更不可能允许男孩为了一顶微不足道的帽子去冒险。小说要让边缘化的人物占据中心位置就需要情节发生根本性逆转,让举足轻重的人物成为英雄。《跳水》中老船长拿着枪的举动就是对“亲子关系”的颠覆,颠覆周围人包括读者对他父亲形象的理解。正是这种“不合理”的举动在命悬一线的时刻成了男孩获救的 生路,形象的翻转颠覆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产生出乎意料的艺术感受。
???小说悬念能够保持到 还源于小说的艺术构思与人物发生的作用,阅读小说时我们不但要看人物究竟做了什么,还要看他们是否没做本应该做的。例如《跳水》中水手们本可以阻止危险的发生,但他们并没有这样做,这是意外结局产生的基础。
三、意外结局的魅力
???为什么小说的结局不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而是出乎意料的?它意义何在?我认为需要从深层次的角度去探究作者想要揭示意外结局的意义。意外结局的意义不在于“调戏”读者,而在于点亮人物形象,让人物身上赋予新的含义,让前面的故事有了“回溯”的可能性,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同时也对人物的评价发生对转。例如当我们知道《桥》中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后,老汉的形象则有了新的意义:从心系群众、英勇献身的村支书到铁面无私、舐犊情深的父亲形象。从绘画意义上升到人格的意义,这不但非常具有戏剧性,而且非常深邃,这样曲折深沉地把故事的价值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的结尾,话越少越具有潜在的力量,这便是小说“意外结局”的魅力。
小還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