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强谈语文教师课堂上的即兴反应

谈语文教师课堂上的即兴反应

文、图|王毅强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学生新知识,新信息的获得要靠教学语言来传递,学生智慧启迪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学语言来完成,学生愉快和谐积极紧张的学习心境要靠教学语言来创设。一般来讲,当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都应理解上述理论,同时还应具备通过教学语言回答课堂上的突发提问,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教学语言娴熟地驾驭课堂,通过教学语言调整把握学生动态,融洽地处理好师生关系。那么教学语言重要的一点:临场应变,即兴发挥,每个教师都应相对地提高相机处理的能力和机智。因为它是一种教学艺术。

何为“即兴”?它是瞬间产生的一种思维反应。这种反应一般属于形象思维的反应,它是对课堂所发生的乃至可能发生的一切作为,而产生的能动的、机敏的,善解人意的,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一种快速反应。有时也是一种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活动。

讲课必然备课,而备课,不管如何精心准备,乃至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知识点,这都是“过去时”,唯有“即兴”是“进行时”。它不可预测,与你同时同步产生,教学过程是个动态过程,而你这时必须与课堂同呼吸共命运,不能敷衍,不能推诿,不能指望外援。40多双专注的眼神同时在你身上聚焦,对突发提问和突发事件,只能随机应变,即兴反应。

这种“即兴”,源于教师的兴奋状态,所谓兴奋,是高度集中的临战状态。

如我有一次在讲《木兰诗》时,刚范读完 句“唧唧复唧唧”,前座的一个男生随口说了一句“鸭鸭复鸭鸭”虽声音很低,但全班同学都听到了。按常规这个同学将受到批评,转念一想“唧”谐音到“鸡”,又联想到“鸭”,多么美妙的形象思维。随即我停止范读,说:“***同学刚才接老师的语音,首先运用的谐音双关,再又运用了联想”。此句话,虽谈不上妙语联珠,但褒中有贬的一句话,使这位学生低了头,红了脸。这样使自己摆脱了窘态,抬高了自己,批评了学生。

“即兴”源于松弛的思维状态。而松弛源于自信,自信源于充实,充实源于积累,厚积薄发,这样在突发事件出现时,避免左顾右盼,胡思乱想,而应镇定自若,潇洒飘逸,处惊不乱,驾驭课堂。

一次给全年级的优等生讲修改病句时,我列举了一个病句类型“具有健康的体魄,是关系到一个人能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多做工作的保障”(北京中考题),出乎意料的是在座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认为这不是个病句。怎么办?我想在座的都是优等生,用不着细讲,用类比的方法就可以解决。类比的句子呢?我在脑海中搜索着,瞬即反应出“思想内容是否健康,应是衡量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关键”,两个句子一出,立刻风平浪静,如没有平常的积累,即做不到现场信手拈来。张口就有,一语中的,恰到好处。

“即兴”源于活跃,敏感,机智的思维状态,在“刹那间”捕捉到课堂上与课文有关的有价值能辅助课文思想内容的东西,相得益彰。

如在讲《变色龙》解释课题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说:自己曾看到过有关文章,说变色龙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跟课下注释不符。(注释为“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我没有马上判断谁是谁非,而是变换角度,说,不管变色龙随着什么变化,都可以归结到外部条件,而文中主人公的变化原因也在外部条件。所以这个课下注解怎么定,并不影响小说主题的表达。使得这位同学能诚服的接受。

如在讲《岳阳楼记》“上下天光,一碧万倾时”,解释“一”为副词为“全,都”的意思。一学生举手说:“一”为数词,其理由是“一碧”课下注解为“一片碧绿”。我马上意识到,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既深刻,又带有普通性,随即我便提出“一片树叶与一片碧绿”相比较,又提出“一身是胆” 又举“一路平安”,并笑谈如果把“一路平安”的“一”字理解为数词的话,那么“三路公交就可到咱们家了。一下子问题就解决了。(注:三路公交路过学校)

如在讲“《陈涉世家》”“守丞死”一句时,一学生举手提问“守丞”与“守城”是一个概念吗?(守丞,课下注解为,“守城的当地行政助理管”)我解释说不是一个概念,进一步指明:守丞是官名,注解中的“守城是限制成分。学生仍不解,我回身在黑板上写一句话:“教师:教室里从事教书的人员。在“教师”和“教室”两词下点着重号。学生提的问题迎刃而解,因为学生的不解点在同音词的运用上。

至于“即兴”的表现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可以在和学生的碰撞中借题发挥,对答如流;也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出语不凡,画龙点睛;可在突发事件中急中生智,妙语生花。

语文课的即兴,可妥善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声誉,避免课堂的干涩,呆滞以至尴尬,顺利、愉快地完成45分钟的教学任务。

本文题图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简介

作者:王毅强,男,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河北省修辞学会会员,专技五岗高级教师,教研组长,年退休并户口迁移北京朝阳区,编纂诗文集《天凉好个秋》,诗文集《天凉好个秋·续》续。

约稿事宜

本平台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anselonga.com/fgjj/99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