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B21轰炸机公开亮相之后,我国互联网上又掀起了一波讨论的热潮。我大概看了一下,主流观点有两个,一个是B21属于远程轰炸机,性能上跟我们的轰20有差距。第二个是B21轰炸机只不过是一款缩水版本廉价的B2轰炸机,没有本质的进步。看着这么多关心B21的网友,我感觉我们似乎仅从表面看待这款B21轰炸机,对其真实的性能有点过于轻视了。很显然这是在低估美国的智商。B21采用了六代隐身技术,这方面的性能远不是五代隐身技术可比的。我们在本文最后对B21在全息全向,全频谱隐身技术上对B21做一下详细解读!
B21“杜立特突袭者”隐身轰炸机绝非B2战机的廉价版本,它将在十年内全面替换美国现役所有的B1/2轰炸机!
以前互联网上对这款战机的定位主要是B2的廉价替代版本,起飞重量不大,八九十吨而已,比轰6系列稍大。作战半径一般,最大公里的航程跟我们的轰6K类似。载弹量只有9吨,还不如我们的轰6K,美国之所以研发B21是为了在年之前美国下一代轰炸机服役之前,搞一款性能升级版的隐身战机,主要追求的是价格便宜,适合大规模装备等等之类的话,似乎正在成为我国网民对B21轰炸机的基本定位。
然而事实上,B21首先从造价上就不能B2的廉价版本。B2每架采购价格高达24亿美元,大家觉得B21还是5.5美元吗?事实上美国对整个B21项目的投资总金额已经公布,高达亿美元。美军公布的采购数量是架,总项目费用除以数量,每架B21的造价高达20.3亿美元,一点也不必B2便宜。这还是在B21生产架的基础上的。如果B21的生产数量缩水,价格还会水涨船高。
看到这里很多小伙伴肯定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因为B2生产的年代,24亿美元在经过多年的通货膨胀之后,现在怎么着也得值四五十亿美元吧?B2生产的年代,一艘核动力航母不过才50亿美元呢,现在50亿美元根本造不了一艘航母。这个确实也是事实。不过B21的造价也远远超出最初计划的价格。
原因是最初美国对B21的造价进行听证的时候,给出的价格范围是不能超过年的5.5亿美元。这才是5.5亿美元这个数字的最初来源。说白了,允许在通货膨胀的基础上涨价,但是有个底线,不能超过年5.5亿美元。那么20.3亿美元超过了吗?
如果从通货膨胀的角度看,美国在年到年前后的通胀率较低,在年之后到现在的通胀率上涨了3倍。总的通胀率累计大约是54%,达不到72%这个足以贬值一倍的临界点。也就是说,如果现在的采购价格是10亿美元以内,B21基本实现了控制其造价的目的,但是现在来看,似乎并未达到。
其次是用途上,很多同学觉得这款战机是B2的低配版本,然而事实上,B21在年之前将全面替换B2和B1系列轰炸机。说的直白一点,幽灵和枪骑兵轰炸机会在年之后全面退役,美国轰炸机部队将仅剩下B21和B52,很显然,B21并不是廉价版本,而是实实在在的硬家伙。美国人对B21的描述,是为了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里保持对中俄的隐身威慑能力。如此赤裸裸的表述说明,美国对B21的技术实力有把握。
第三个点,很多同学以为公里的航程,仅有公里的作战半径不足以让B21跻身为战略轰炸机,充其量只是远程轰炸机。这个没错。不过飞机的航程和导弹的射程本质上不能从指标数据判断。美国海外基地遍布全球,如果将武器装备部署在本土,可能两大洋都跨越不了,要完成洲际轰炸需要不知道多少次空中加油。然而事实上如果将其部署在海外呢?部署在冲突地域附近的机场,是不是就改变了这种看法呢?
冷站时期,美国将中程导弹部署在欧洲,对前苏联的威胁等同于前苏联的洲际导弹。这也是为什么冷战时期美国在古巴部署导弹的时候美国反应如此激烈的原因所在。B21的航程本身并不能说明问题。美国拥有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和强大的空中加油能力,其装备的作战半径短一样能够发挥出洲际打击能力。
B21属于下一代轰炸机,综合性能非常出色,绝不可对其掉以轻心!
我看到我国网站上有一篇帖子写着,我国预警飞机对B21的发现距离仅有一百三十公里这样的话。这篇帖子是从基本的雷达探测发现隐身目标的距离测算的。根据这篇帖子的算法,战机正向的隐身性能提升一个数量级,发现隐身战机的距离就会减少一倍。美国B21的隐身性能甚至比美国的F22更优秀,大约只有0.02的雷达反射截面积,比美国B2提升了一个数量级。所以通过这份数据简单测算了一下可以发现B21的距离。
然而现实上,B21所采用的隐身技术叫做全向全息隐身技术,这是美国人将其视为第六代隐身技术的原因所在。我们知道,现代隐身战机主要是机头的迎头方向隐身性能优秀,后方和侧向以及上方的隐身技术都会大打折扣。而且现代隐身战机主要对微波雷达隐身,对于长波雷达来说,波长和机身形成正向的谐振效应将会破开隐身飞机的隐身性能,雷达反射截面积在米波雷达的照射下就会全面放大。另外,现代战机的红外隐身处理的非常一般,所以分布式综合光电设备可以在较远的距离上发现隐身飞机的踪迹。
B21正是全世界第一款实现全息全向隐身技术的飞机。从外观上看B21的发动机舱上面的鼓包明显和机身融合为一体,这对于飞机的上方隐身性能意义重大。很多小伙伴说这种全埋设计会影响这款飞机的大仰角飞行能力。看到这里我真的无言以对,一款不需要机动飞行的轰炸机追求什么大仰角飞行能力吗?那是战斗机机动飞行时才会追求的。这种设计的好处除了隐身之外,美国应该对其尾迹进行了优化设计,避免从可见光角度暴漏自身的位置。尾喷口目前还看不到,这都只是猜测!其次,如果不对尾喷口进行降温处理,如果躲避红外探测呢?很显然,全息全向隐身技术对这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低可视隐身,这是B21隐身涂层中可以决定的,不过跟大家猜测的有点不一样,B21的机身外涂层颜色有点灰蒙蒙的。原本大家猜测的是这款飞机的隐身涂层应该是跟B2一样的黑色涂层。说一点这方面容易理解的,大家都知道变色龙的隐身原理吧?变色龙主要通过变换自身身体的颜色,让自己和环境充分融合为一体达到别人看不到的目的。B21的涂层看上去是不是和天空白云的颜色比较接近呢?其目的最有可能的就是和天空融为一体,进而降低可见光探测手段发现自己的距离。
第三点,全向隐身技术,这也是目前六代机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探讨隐身技术一开始我们就说了这方面的内容,这里重复一下。全向隐身要求战机进行充分的翼身融合,将飞控舵面尽可能的和飞机的机身融为一体。另外最大的槽点是不能有垂直尾翼或者腹翼,这些都将从侧面破坏飞机的隐身技术。要实现这种隐身性能,唯一的办法,就是取消垂直尾翼,取消之后又带来了飞机不容易控制的问题,所以还必须加装推力矢量发动机。这些都是战斗机的解决方案。B21本身就是采用的翼身全融合的飞翼布局,只需要对战机外形进行少量修改,就可以达到全向隐身的目的。从外形上看,B21除了飞机舷窗的外形可以看出变化之外,其他方面的变化似乎不大,这说明早在B2的时候,美国已经基本解决了全向隐身技术!
第四个点,也是本篇的核心重头戏,全频谱隐身技术。传统隐身技术只对微波雷达隐身。分米波或者米波雷达对隐身战机的探测距离大大增加。我国和俄罗斯都对应开发了反隐身阵列雷达,从根本上杜绝了对手的隐身优势。不过下一代隐身技术,开始追求全频谱隐身。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不仅要对微波雷达隐身,也要对长波雷达隐身,这一隐身技术,主要是为了对付各国开发的长波雷达,有针对性的实现在所有的雷达波段隐身。
至于B21隐身轰炸机是如何实现的全频谱隐身,我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我个人的知识储备还无法解释这种隐身性能是如何实现的。从公开的资料来看,是通过一种全新的隐身镀膜材料实现的。具体原理是什么,还望明白的大神可以留下您的看法。
全频谱隐身性能一旦实现,B21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再保持无线电静默,是不是意味着现有主被动探测隐身目标的手段都会失效呢?到时候肉眼看不到,红外无法发现,传统雷达和米波反隐身雷达都探测不到,岂不是说B21可以洞穿任何国家的防空体系吗?这样的武器还不能引起重视,什么样的武器才是需要重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