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丹专栏跟着肖特学上自读课读语文深

重庆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baidianfeng.39.net/qwzj/

跟着肖特学上自读课

——读《语文:深深浅浅之间》

文/郑丹

自读课文在统编教材里算是新面孔,长得和以前的略读课不一样,多了旁批和阅读提示。无疑,教材编者希望教师能够利用这些助学系统引导学生学习。同时,自读课文安排在教读课文后面,需要更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如何利用这些助学系统,教出自读课文的特点,特级教师肖培东在他新书《语文:深深浅浅之间》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一、系统思考。

《势不可挡的学习》一书这样阐述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我们能看到完整的格局,能观察到系统内部各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能识别出新兴的模式,并采取行动,强化其内在的结构关系。意思是不能孤立地思考一个要素,要把要素放到一个整体中,既要全局观照,又要考虑这个要素和其他要素的关联。具体到自读课文,就是既要看到这一篇和整个单元目标的联系,还要看到这一篇和其他课文的联系。

肖特就拥有系统思考的能力。如教学《溜索》,他在教学开始,就说这一单元是小说单元,这篇文章题目和前两篇《孔乙己》《变色龙》题目不同,前两篇是人物做标题,问学生这一篇如果也以人物给文章做标题,会用哪个人物取题。《溜索》位于九下第二单元,单元目标是要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还要学习赏析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是构成小说要素之中的两大要素。但《溜索》是小说中的另类——笔记小说,阿成故意淡化故事情节,弱化人物形象,强化典型环境,与前两篇《孔乙己》《变色龙》不同。肖老师敏锐地抓住了不同点,通过重新拟题让学生发现《溜索》没有核心人物,也没有矛盾冲突自然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的特点。这就把《溜索》放到小说的系统中去观照,在结构化中看到这一篇和其他小说的区别,补充小说样式,丰富小说这一体裁的风格。如果没有小说的整体知识,《溜索》的这一篇特点也无法凸显。同样,如果单单强调《溜索》的独特风格,学生获得的小说知识也是碎片化的,也就无法实现“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这一单元目标。

系统思考不仅要考虑这一篇在单元中的位置,也要考虑学生的背景知识。因为文本不是孤立,学生当下也不是孤立的,总是和自己以往的经验和知识联系在一起,即有自己的背景知识。我常常想,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的课堂相当丰厚,学生的所获却很浅薄,是因为没有和学生的背景知识链接,雨过地皮湿,学生缺乏草地涵养。因此,文本、单元、学生个体、学生整体都是系统间相互联系的一个,牵一发动全身。如果说,肖老师问学生《溜索》题目和《孔乙己》与《变色龙》的不同是小说知识的系统化,那么询问学生《溜索》和以前读过的小说如《西游记》《水浒传》的内容、情节的不同就是背景知识的系统化。这两个系统构成更大的学习系统。北师大教育学部郭华教授认为,教师要让外在于学生的知识与学生建立起生命联系,使经验与知识相互滋养,成为学生自觉发展的营养。当然不仅仅是自读课文的学习,其他学习也是如此,只不过自读课的要求更高。

二、读懂旁批。

自读课文的读,不仅是学生读,老师也要读。不仅和教读课文一样进行文本解读,还要读懂旁批。旁批以及阅读提示既是这一篇文本的特点,也是帮助学生进入文本的抓手和路径。读懂这些助学系统,也就理解了编者意图,找到帮助学生学习的路径。

肖老师在《一棵小桃树》的教学感言中这样说,旁批1提醒我们,散文阅读要紧扣作者情感,要从眼前景读出作者的内心情。旁批2则是散文阅读的方式,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anselonga.com/fgjn/73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